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曼斯 通讯员 喻冠男
3月中旬,《种地吧》第三季来到宁乡市流沙河镇,聚焦花猪产业,掀起了一波热潮。
流沙河凭什么“出圈”?
近年来,该镇坚持党建引领,以“产业兴镇 品牌强镇”为战略主线,推动传统农业小镇蜕变为多元融合的活力新城,基层治理与产业振兴交织出一曲乡村振兴的“交响乐”。
传统产业“破茧” 从“千年古法”到“现代标准”
流沙河镇的产业变革,始于对“土”的深耕与“特”的放大。
凌晨5点,草冲村养殖户贺桂香已背着竹篓走进菜地收割青饲料。萝卜叶、芭蕉树经柴火灶熬煮后,成为土花猪的“专属早餐”。她的猪舍里,千年农耕传统与现代科技并存:三级消毒通道严防疫病,四级化粪池实现粪污资源化,实时监测系统守护生态红线。2024年,她的猪舍出栏花猪700余头,带动周边500多户农户签订保价收购协议,户均增收1.2万元。
标准化是产业突围的关键。流沙河镇制定《流沙河镇原生态宁乡花猪标准化养殖生产规划》,指导成立宁乡市溢逸土花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宁乡市流沙河镇宁乡花猪原生态养殖协会,汇集镇域内热心花猪养殖户,团结原生态养殖单位。2024年全镇原生态花猪年销售超1.3万头,直接经济效益近5000万元。
为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流沙河镇党委、政府强化党建引领,将党建融入产业发展全链条,把党组织建在“链”上、资源聚在“链”上、服务沉在“链”上,加快花猪产业延链补链,以“花猪+”产业链为方向,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多次邀请专家教授共谋花猪发展;机关干部职工个个充当花猪推销员;创建“花猪甄选”公益小程序,入驻湖南省政府采购电子卖场;与腾讯合作推出“买头花猪过大年”活动,三年累计销售额达600万元。高标准举办首届流沙河镇花猪节,现场认购花猪及其他农副产品近30余万元。全力配合顶流综艺节目《种地吧》栏目在流沙河镇进行前期拍摄,进一步扩大流沙河花猪品牌影响力。
传统农业同样焕发新机。种粮大户喻寄乔牵头成立的“双季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种植100亩以上的农户“抱团发展”,共享农机服务和技术支持。码联村的吴伯军则将传统农耕推向工业化,种植的3500亩水稻全程实现机械化,2024年,他的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增收6000元。2024年,流沙河镇完成水稻种植7万余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050亩。而烟叶产业则以“万担示范片”为目标,通过规模化种植、科技赋能和村级集体经济联动,已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流沙河镇也被评为2023年宁乡市烟叶生产优秀单位。2024年完成烟叶种植5200余亩,产值1818.7万元,产生税收209万元,经济底盘愈发坚实。
2024年,流沙河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万元,较2020年增长34%。
三产融合“跨界” 从“单点突围”到“全链蝶变”
产业振兴的终极目标,是让农民“口袋鼓起来,生活美起来”。
流沙河镇的“跨界”实验,以“花猪+”为核心展开。在鸿富村的花猪屠宰车间,返乡青年黄海桥创立的“流小花”品牌将整猪精细分割,通过冷链特快48小时直达北上广餐桌,每头猪溢价400元。2024年该品牌在山姆会员店开设冷鲜专柜,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并开发出腊肉、红烧肉罐头等100余种深加工产品。流沙河花猪生态牧业公司研发的热鲜、冷鲜、腌腊系列产品,通过“花猪甄选”小程序销往全国,仅腊味礼盒年销量达2.6万件。
楚江河畔的“花猪小镇”集合五大功能板块,文化展厅通过幻影成像技术还原商代青铜豕尊祭祀场景,年接待研学团队超300批次;美食体验区,游客可参与非遗米酒炖花猪制作,千年砂锅炖肉香气吸引2万人次打卡;直播间里,主播将游客DIY的腊肉礼盒销往全国,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蔡家湾农场创新“稻田艺术+腊肉DIY”模式,300亩稻田既是风景线也是生产线。游客制作的文创礼盒带动开发猪鬃毛笔、花猪油手工皂等38种衍生品,户均年增收6000元。
镇政府连续三年实施“庭院经济2.0”项目,向351户脱贫户发放花猪苗1660头,由养殖大户中的党员、三长带头入户针对性进行配套技术指导,以流沙河镇党校为依托邀请专家进行专业授课,并由政府定期对成品猪进行保底收购。30户养殖场试点“可视农业”,摄像头全程记录青饲料从田间到食槽的旅程,消费者扫码即可溯源。2024年,流沙河镇花猪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亿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超4000元。
2025年,流沙河镇将进一步整合镇域资源,集中构建保种、育肥、循环利用、深加工、冷链运输等花猪全产业链八大板块,利用鸿富花猪文化展销中心、流小花,进一步推进花猪品牌建设。
从贺桂香的猪舍到北上广的餐桌,从千年御膳文化到现代产业体系,流沙河镇正以“一头花猪”书写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
治理创新“筑基” 从“红色引擎”到“人心工程”
乡村振兴,既要产业硬实力,更需治理软支撑。
近年来的流沙河,党建引领化为“红色引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三员”矛盾调解工作队伍,深入推进党员“三亮三比”行动暨“全市一张网”工作,创新推行“红、橙、黄、绿”四色走访机制,将13460户群众分类管理:绿色(和谐家庭)占91.5%、黄色(纠纷家庭)0.8%、蓝色(困难家庭)5.5%、红色(重点家庭)1.2%。党员、“三长”按色结对,2024年通过动态调色减少问题家庭52户,矛盾调解成功率达95.3%。配套建立“五级联动机制”,1161名党员全覆盖联系群众,形成“户户有党员联、急难有干部管”格局。该镇12345市民热线工单从2022年开始实现逐年递减,解决率从最初的72.3%上升到98.82%,实现逐年递增,满意率连续三年达到100%。镇党校开设“新农人训练营”,三年培训电商运营、种养技术等实用技能人才800余人。
“基层治理”充满“泥土智慧”。“四级包干”责任体系让卫生整治无死角,“屋场夜话”收集民情565条,解决率超80%。楚江河畔的“红袖章”志愿队,每周三雷打不动开展“清滩行动”,累计清理河道垃圾80余吨,让“湖南省美丽河湖”实至名归。“银发调解室”,12名退休政法干警用乡音俚语化解赡养、土地纠纷,三年调解成功率达95%。
“民生工程”直击痛点。投资2.7亿元的宁乡市人民医院流沙河分院投用,助力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镇”;投入1500万元改造中小学校,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污水管网覆盖集镇,有效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实施“洁净革命”,拆除了困扰老集镇30年的违建雨棚,在改造的农贸市场里,AI摄像头自动识别占道经营,智慧公厕配备无障碍设施和紧急呼叫按钮……创建“国家卫生镇”不是口号,更是群众生活细节处处透露出的暖意。
河清海晏,时和岁丰!
近三年来,流沙河镇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民生服务、生态建设等多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先后获评湖南省卫生镇、湖南省美丽幸福河湖、长沙基层治理真抓实干优秀乡镇、长沙市平安建设优秀乡镇、宁乡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先进乡镇等荣誉,连续三年获评宁乡市考核一类乡镇。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