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吗?今年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当天,北京日报客户端有AI工作室发布了一则特殊的“寻人启事”:
我们从《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创刊以来历年3月8日当天的报纸头版中,挑选了一些珍贵的老照片。它们跨越半个世纪,记录着不同年代的女性及女性团体昂扬的面貌。每一张,都是一个时代特殊的印记。
一个月的时间过去,经过多方努力,我们找到了照片中的其中几名女性榜样。数十年后,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她们和当年的自己“相逢”,并再次接受记者的采访,讲述了自己的人生故事。
孙晖:
为“大辫子”公共电车“供电”32年
一头干练短发,身穿深色制服,操作台上的孙晖,正在伸手操作电钮……1996年3月8日的《北京晚报》头版一张黑白老照片,将孙晖的思绪带回到29年前。
那会儿她才28岁,是电车公司供电所的一名女职工。直到2018年退休前,她在这个岗位一共干了32年,可以说一辈子都在为“大辫子”公共电车“供电”,为北京市民出行服务。
“1996年的妇女节,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女职工,能够登上当时的纸媒顶流——《北京晚报》,感觉无比光荣。”回忆当年接受采访的情景,孙晖如今依然很激动,“人们印象中,提起公交就是司机、售票员,那次报道让很多人了解到,还有我们这群在幕后为公共交通保驾护航的人。”
电车供电所,是北京公交集团的下属企业,分布在城区各个点位的变电站,承担着将交流电转变为直流600伏电,继而为“大辫子”公共电车输送稳定电流的职能。
上岗头两年,孙晖都处于“学徒”状态,无论是看懂图纸、操作设备,还是应急抢险,都有太多技术需要掌握。“过去没有双源供电保障时,一旦风大把树刮倒,搭在车线上引起短路,需要我们立即反应、处置,3分钟之内必须把电送出。”孙晖回忆道。
不仅白天需要集中精力值守,供电所职工还需要三班倒,在后半夜末班车收车后,对线路设备进行维护保养。
“保养是个精细活,需要拿着小刷子,将线排里的灰尘清扫干净。”孙晖还记得,盛夏夜里,穿着长袖工作服、绝缘鞋,钻进热气腾腾的设备房里,就像蒸桑拿,踩在变压器上的脚都感觉烫。而在这种环境中,维护保养俩小时,人能里里外外全湿透。
“凌晨三点半,设备需要恢复最佳送电状态,保证早上四五点钟,头班电车可以正常运营。”孙晖笑着说,即使是不上夜班时,她也准能在凌晨三点半从床上醒来,爱人会打趣地对她说:“怎么,该送电了?”
公共电车,是北京的一张城市名片,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记忆。32年里,孙晖也见证着北京公共电车的发展变化。
就拿进电闸来说,过去设置在室外时,个子不高的孙晖需要踮着脚,费力地用拉杆去控制。如今,架空线入地,电缆都埋进地下,操作设备也搬进了室内柜子里,不仅操作方便,也更加安全了。
自动化升级,也提升了供电所效率,监控中心可以远程操作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可以精准排查、定位故障,更快地恢复运营。
“近些年来,政府和社会提倡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绿色出行,我们公共电车不仅是首都名片,也非常绿色环保。”孙晖说,退休后,她去到过很多国家和地区旅行,走到哪里都会感受下当地的公交系统,“我为首都北京先进的公共电车系统和锐意进取的公交人感到自豪!”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孙宏阳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