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北京要闻

雄安新区设立八周年特别报道 | 雄图起笔智慧城

发布时间:2025-04-01 14:48:55

8年来,从规划蓝图到大规模建设,目前新区累计完成投资8000多亿元,地上、地下、云上“三座城”同生共长,雄姿英发。

地上蓝绿交织,每一寸土地都跃动着先谋后动的智慧与千年大计的匠心,千年秀林郁郁葱葱,白洋淀水清岸绿,城市天际线韵律起伏,16.9万名回迁群众住进了现代化的楼房;地下别有洞天,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理念,新区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约380公里,将电力、通信、燃气、水等管线分类安置,并布设各类前端感知设备,实时监测运转情况;云上孪生共建,全域实现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建设,现实城市中的每一栋建筑,都会在网络平台形成与之孪生的数字化模型,这种同步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精准服务于生产生活。

高质量生活的背后是高标准规划以及高水平管理——

保护用上“黑科技”

白洋淀宽阔的水面上,成群结队的水鸟惬意飞翔、觅食,尽展白洋淀春天之美。

岸边长堤上,雄安新区生态环境监控中心技术人员刘婷玥正在进行水质取样检测:“目前随机抽查的几个点位水质都达到Ⅲ类标准。”

不远处的码头上,无人监测船即将起航,执行水下暗管监测任务。这条船通过声呐侧扫即可发现偷排污水的暗管。

在淀中村王家寨,工作人员正在调试新落地的鸿蒙数智化水质自动监测站管理系统,这是我国首次应用国产鸿蒙技术赋能水质监测。

在雄安新区生态环境数据中心,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实时更新着白洋淀水质监测数据。工作人员戴上VR眼镜即可实时查看任何一处监测点情况。

监测有“慧眼”,检测手段更有“科技范儿”。走进雄安新区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化验室,检测人员正将智能采样箱归档。“这个终端里有一张手机卡大小的物联网卡,能够对设备进行定位,如果偏离了设定好的采样位置,采样箱就无法打开。”检测人员介绍,采样结束后样品会自动生成二维码,保证样品的唯一性和可追溯性。

在AI检测室里,一瓶瓶水样在全自动AI水检系统机械臂的操作下自动流转。在这里,系统可自动留痕,自动判断数据,100多个水样样品一天就能完成检测。

一项项“黑科技”,悄然织就“华北明珠”生态保护网。

管理越来越智能

在雄安新区容东片区,数字道路上的自动驾驶巴士穿梭往来;上下班交通高峰期,最多一个路口红灯其余路口皆为“绿灯畅行”;十字路口红绿灯等待时间可根据车流量自动调整配时,从而让车辆通行量提高20%……在雄安,交通不堵车已成现实。

而实现交通不堵车的“功臣”正是藏在雄安城市计算中心(雄安云网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大楼)里的数字道路智能运营平台。

数字道路智能运营平台利用全域感知设备数据,整体呈现着全域交通运行情况,包括实时通行车次,各路口、路段的流量和拥堵情况等,并且实现了智能交通调度和优化。

被称为“雄安之脑”的雄安城市计算中心,远不止支撑智慧交通这一项。这里为整个雄安新区近30个政务云平台提供数字技术支撑,是雄安新区实施高水平管理的重要平台,也是高水平管理的标杆和典范。

“不断升级的数字底座推动雄安高水平管理更上一层楼。”雄安云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英介绍,目前,雄安城市计算中心已形成“321”数字底座:“3”是全域感知、全域鸿蒙、全域IPV6“三全域”,通过全域感知能力,精准感知城市运行态势,形成了全域数字化的环境,为数字技术赋能城市管理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2”是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和国家级网络骨干通道,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带宽达200G,到全球11个主要方向的平均访问丢包率(测试中所丢失数据包数量占所发送数据组的比率)降至0.5%以下、时延降至200毫秒以内;国家级网络骨干通道直联点已与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大城市实现直接连通,网络性能达到国内一流水平。“1”是以雄安城市计算中心为核心,协同边缘计算节点,形成自主可控的“城市级”计算体系。

在此底座上是城市物联网平台、城市CIM平台、综合数据平台和视频一张网平台等四个平台,“一中心四平台”相得益彰,让雄安城市管理越来越智能化,雄安新区高水平管理的“底气”越来越足。

建筑风貌“妙不可言”

走进云溪社区“桃园梦境”变电站,映入眼帘的不是冰冷工业设施,而是灼灼盛放的桃花景观。若非设备“低吟”,还以为误入武陵人的桃源梦境。变电站变花园,真是妙不可言。

“当初居民听说变电站建在小区附近,心里有些顾虑。”社区工作人员张志指着隐于桃林之下的变电站说,如今大家都称赞这里是“最美转角”。

“每一座变电站,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让其成为城市文化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国网雄安新区供电公司团委书记牛理达介绍,在雄安新区,像“桃园梦境”这样的变电站,还有“山水城市”“廊桥翠谷”等10余座,这些变电站通过隐藏主变压器、降低设备噪音等设计,化身主题公园融入城市肌理,将“邻避设施”转化为“邻里景观”,让城市有了别样的温度和妙不可言的风采。

这些妙不可言的秘诀在于雄安新区创新探索的城市风貌管控机制。在雄安,建筑的“长相”从来都不是随意地“挥毫”,而是有着一套严谨、细致的“行笔规范”。

居住建筑色彩禁止过于花哨,住宅单体颜色不超过三种,相邻建筑高度的搭配遵循“音阶原则”,植物配置强调分层造景……“这是我们编制的城市建筑风貌设计正负面清单,针对公共空间、商业办公等建筑类型,从布局、造型、立面、材质等方面均进行了详细的指引,堪称城市‘美学守则’。”雄安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振兴说。

建筑风貌并非静止单一或孤立存在,为统筹把握其整体性,雄安新区创新研发了风貌信息化平台。该平台集三维展示、实时渲染等功能于一体,实现对城市风貌完整性、协调性、连续性的全过程动态把控。

“将建筑设计方案进行3D建模并导入平台后,可动态分析单体建筑形态与片区整体风貌的协调性。”杨振兴介绍,建筑曲面的弧度、外立面的颜色、建筑材料的选择,在风貌信息化平台的“慧眼”下,多个设计方案得到优化,呈现出更好的效果。

杨振兴介绍,每个项目规划设计之初,都将城市天际线、地下空间等内容纳入详细规划,统筹布局基础设施和公服设施。每个项目实现从规划到施工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每个项目都成为时代精品。

雄安建筑风貌之妙,是匠心与智慧的结晶。每一片砖瓦都有数智赋能,每一处细节都精心打磨。走在雄安新区的大街小巷,抬头可见韵律起伏的天际线,令人心旷神怡。

夜幕降临,雄安新区一栋栋流光溢彩的楼宇与满天的繁星交相辉映。这座朝气蓬勃的新城,正以规划之笔、生态之韵、智慧之光,诠释着高标准规划和高水平管理之美。

亲历者说

雄安云网科技有限公司工程部工程师刘琳琳:

我为“雄安之脑”解烦恼

“雄安之脑”自2022年12月正式投运以来,从未出现网络安全事故。这一成绩,得益于一支高水平的安全运维团队——24小时不间断监控、排查、除障、运维,这个团队只有9人,队长是今年37岁的女“保安”刘琳琳。

2022年8月,刘琳琳成功应聘雄安云网科技有限公司工程部。当时,雄安城市计算中心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中,刘琳琳参与和见证了它的构建、投运以及运维全过程。

雄安城市计算中心是全球首个与城市基础设施同步建设的数字基础设施,是建设“智慧雄安”的重要支撑,也是雄安数字孪生城市运行服务系统的重要载体。其承载的边缘计算、超级计算、云计算设施,为整个雄安新区数字孪生城市的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提供网络、计算、存储服务。可以说,“雄安之脑”是雄安新区的命脉,牵一发而动全身,须臾不能耽误。

“如何保障‘雄安之脑’的安全运营?起初,我们以为只要为它的物理安全、结构安全、配套资源安全、系统安全等提供技术支撑就万事大吉了,后来在工作中发现,它的安全运行最怕断电断冷,而且供电、供冷安全保障级别要达到99.999%,高于国家A级标准。”刘琳琳说。

“雄安之脑”的烦恼也是刘琳琳的烦恼。于是,刘琳琳带领团队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终于在它正式投用前确定了安全运营保障方案并通过实施。

供电方面,刘琳琳带领团队设计了三重安保“通道”:引入两路不同路由市电保障供电;同时配备了磷酸铁锂蓄电池,这样即便在两路市电均断电情况下,蓄电池也可满足2小时备电;又在机房建设了航空级燃气轮发电机组,只要发电机组油料充足,“雄安之脑”就不会断电。

在供冷方面,刘琳琳带领团队设计建设了雄安城市级集中供冷体系——1号能源站,又在雄安城市计算中心内部配备了离心冷水机组制冷设备。“当这两种冷源都出现故障时,我们建设的制冷秘密武器即刻开始启动工作。”刘琳琳说,我们的制冷秘密武器就是建在雄安城市计算中心内部的两个蓄冷罐,蓄冷罐储存的冷水可满足30分钟供冷保障。

为了进一步保障系统安全运行,在网络接入方面采用了容错机制,4家运营商由两路不同路径接入“雄安之脑”,确保任意单点故障或维护操作不会导致网络中断,以及各系统业务连续性高达99.999%。同时采取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访问控制设备等多重措施,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攻击。

走在错综复杂的电路、管线以及大大小小的蓄电池和蓄冷罐之间,刘琳琳从容不迫,仿佛行走在公园花丛里般轻松惬意。她熟悉这里的每一根电线,每一块电池,每一条管道,因为她每天都要到这里转一圈。望着“雄安之脑”持续安全运行,源源不断为雄安高水平管理输出数字资源,刘琳琳欣慰地笑了。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韩梅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