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顺利完赛。人机共同奔跑的火热画面,让人深感“机智”未来可望可即。
机器人成功模拟人类的形态和步态已相当不易,长时间奔跑对其运动技术要求更高,21公里路程仅精密关节运动就要完成约25万次,意味着必须在稳定性、可靠性、环境适应能力等多方面集中突破。回望比赛过程,不少机器人跌跌撞撞,但它们在赛道上留下的每个脚印,都闪耀着中国科研人的执着。
眼下,中国人形机器人主流产品实现了“站得住、走得稳、跑得快”,正加速从“舞台上动起来”向“工厂里用起来”转变。美国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中国参与生产人形机器人的公司数量居世界首位,该领域超过50%的公司位于中国。
正如赛事中那些摔倒又爬起来的机器人,中国智造也将在次次磨砺中淬炼出惊艳世界的硬核实力。
来源: 北京日 记者:郑宇飞,王雅晴 作者:张钰,杨越洋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