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7日讯(记者 王茜 通讯员 杨源 樊曦)盛夏七月,长沙县果园基地里生机勃勃。7月3日,一支特殊的“田间医生”队伍——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深入农业企业精准“把脉开方”。来自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研究所、湖南省园艺研究所的专家们,将前沿技术和实用解决方案直接送到地头,为特色水果产业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蓝莓:数据铸品牌,分级提效益
“我们的山地蓝莓施用充足有机肥,光照充沛,风味独特,但亟需权威数据证明其优越性。”在星城明月生态农业公司的蓝莓基地,负责人朱和英正积极为申请湖南省地理标志、打造湖南山地蓝莓品牌寻求科技支撑。
专家团队现场开出了“科技良方”:一是建立“营养身份证”,对基地十几个蓝莓品种进行花青素、膳食纤维、氨基酸等核心指标检测,系统建立湖南山地蓝莓不同品种的“营养成分谱”。二是挖掘加工潜力,联合开展品种加工适应性评价,科学筛选出最适合制汁、酿酒、制作果干的优良品种,为深加工精准匹配原料。三是借平台推广,充分利用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研究所8月举办的规模约3000人的国际会议契机,在欢迎晚宴、茶歇等环节推介基地蓝莓产品,拓宽市场知名度。四是分级增效,推行鲜果科学分级,优级果走高端鲜销市场,次级果则定向用于深加工,最大化提升整体效益。
锥栗:贮藏难题“栗”现曙光
金井镇长沙龙兴农业的锥栗基地往年产量稳定,但采摘的鲜果在贮藏出库后易变黑、品质下降的问题,长期困扰着种植户杨龙坤。专家团队现场勘查后,精准找到了症结:贮藏温度不当。
“锥栗其冷库贮藏最佳温度必须严格控制在1℃-3℃之间”,丁胜华研究员明确指出,“你们目前采用的-2℃至2℃范围,过低温度极易导致冷害,造成细胞结冰、结构破坏,这正是锥栗变黑和口感变差的根本原因。”他随即提出了解决方案:调整冷库至适宜温度区间,并在出库时采用“分批出库、梯度升温”的方法,有效避免温度骤变带来的损伤。
李子:裂果难题“李”刻破解
鑫旺源家庭农场的李子园硕果累累,但成熟期遭遇连续降雨引发的裂果问题,严重影响了果品品质和经济效益。专家们深入果园,细致勘查后果断提出分级解决方案:“短期内可通过地表盖膜或树冠临时覆膜来隔断雨水进行应对,降低裂果率;在果园日常管理中,可通过增施有机肥、关键期补充钙硼等优化栽培管理方式进行裂果防治。”农场负责人梁远明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以前裂果只能干着急,现在有了明确方法,心里踏实了!”
如今,在长沙县的田间地头,科技特派员们他们用专业知识和实用技术,为水果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科技特派员的“果”断行动,正在星沙大地孕育着金色希望。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