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8日讯(记者 王茜 实习生 向秋媚 通讯员 栗稳)“以前下班回来停车就像打仗,车位少、乱停多。现在好了,回来再晚也不愁没车位!”7月8日傍晚6时许,家住长沙县泉塘街道泉塘社区安置区A区的刘银丹,轻松将车停入泉塘第一生鲜市场后的停车场。
今年以来,泉塘街道以破解群众“停车难”问题为抓手,聚焦安置区停车秩序混乱、车位供给不足等痛点难点,创新实施“智慧升级、设施优化、监管提效”三大举措,推动停车环境显著改善,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智慧升级,共享共益
泉塘街道辖区内现有丁家岭安置小区(泉东社区)、泉塘三期安置小区(长桥社区)等7个安置小区。这些早期建成的小区因基础设施滞后,长期面临三大停车难题:一是未设置智慧停车管理,二是车位供需严重失衡,三是外来车辆违规占位。问题持续发酵,仅通过12345热线收到的相关投诉就达百余件。
针对这一民生痛点,泉塘街道创新采取三项举措:一是高位推动,将停车治理纳入年度重点民生项目,累计召开15次专题调度会;二是创新机制,构建“街道统筹+社区主导+居民共治”三位一体治理模式;三是分类施策,针对不同小区特点制定差异化解决方案。
泉塘社区针对安置小区停车难题,盘活A区泉塘第一生鲜市场后方的一处闲置地块,将其改造为可容纳70辆车的便民停车场;通过采用“潮汐式停车”管理,白天时段优先保障生鲜市场商户及消费者停车需求,夜间时段则主要服务安置区内的居民。
“商户可享受60元/月的优惠包月服务,临时停车用户享有2小时免费,全天收费封顶20元;针对周边居民,市场物业方还特别设置了亲民的收费价格。”社区负责人陈璜介绍道。
这种“一场两用”的运营模式,不仅有效缓解了日间市场“停车难”与夜间居民“抢位战”的矛盾,实现社会效益与运营可持续的双赢。
设施优化,畅通循环
“以前接送孩子都得在车缝里穿行,现在终于安全了!”近日,随着最后一批隔离柱安装完毕,长沙市天华小学南门前的乱停车问题得到有效整治。此前,该区域长期被社会车辆占据,不仅影响市容,更给师生出行带来安全隐患。
板桥社区联合街道、交警、行政执法和学校组成“五位一体”工作小组,通过实地调研、听取民意,推出“先清理、装设施、重维护”三步整治方案:共清理校园周边“僵尸车”和违停车辆12辆,安装60米长隔离柱,并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
“消防通道天天被车堵着,万一出事可怎么办?”这个让泉星社区物流园D6栋、D9栋居民提心吊胆的问题,如今终于有了“妙解”。社区网格员李代莹在走访中发现,该区域消防通道长期被违停车辆“霸占”,紧急情况下消防车根本进不来。
通过连续多日的“扫楼”走访,李代莹收集到居民微建议15条。最终,社区用上了“绣花功夫”——在通道处安装特制隔离柱。“我们专门测算过间距,既挡得住乱停车,又不影响救援通行。”李代莹指着新装的隔离柱介绍。
如今,这条曾长期被违停车辆“霸占”的消防通道重获新生。针对安置区通行车辆多、乱停放难以根治等问题,泉星社区将网格化巡查与文明劝导相结合,实现共管共治。
监管提效,安全护航
在推动解决安置小区停车问题过程中,7个社区创新实施综合治理措施:一是坚持党建引领,组建“红润泉塘志愿服务队”“银发巡逻队”等志愿队伍,开展“敲门行动”征集民意,累计收集“物理隔离”等有效建议30余条,组织文明停车宣传活动50余场次;二是强化部门联动,联合城管、交警、住建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20余场,依法清理“僵尸车”120辆;三是完善基础设施,通过“见缝插针”式改造,利用闲置边角地新增停车位400余个,增设隔离桩、中央隔离石条等15处交通设施。
如今,各安置小区正在持续整治消防通道被占用情况,12345市民服务热线关于停车方面的投诉持续下降。在社区党组织引领下,不少小区正在探索《文明停车公约》,通过党员、网格员、志愿力量长效发力,推动居民文明意识不断提升。
以上只是泉塘街道从破解“停车难”到培育“停车文明”的一个缩影。接下来,泉塘街道将持续深化“城乡品质提档年”行动,以安置小区停车治理为突破口,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以全域“一盘棋”落子治理“关键处”,推动全街道停车治理水平整体跃升,让居民“停车有位”的获得感转化为“幸福满格”的满意度。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