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14日讯(通讯员 胡谦)盛夏骄阳似火,稻浪翻涌如金。7月11日,在湖南湘江新区粮食生产“四高”试验示范区,早稻测产活动正在紧张进行。专家组成员穿梭在田间地头,通过现场收割、过磅计量、水分测定、质量检测、计算统计,一串带着泥土温度的数字新鲜出炉。
“今年的产量比去年要好不少,根据测量,湘江新区的千亩核心片早稻亩产在1200斤以上,万亩综合区亩产在1100斤以上。”看着验收表上一个个喜人的数字,专家组成员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
科技助力,农民实现丰产增收
为了获得第一手的产量信息,种粮大户林胜强早早就做好了准备。当专家组选定好测产地块后,他立马驾驶着收割机亲自到田间收割。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收割机缓缓开进稻田,“吃进去”稻穗,“吐出来”稻谷。
“今年,我们合作社承包了1020亩田地,其中早稻就种了850亩。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四高’院士专家组的悉心指导,加上天气十分给力,今年的收成比往年更好。”望着一片片金黄色的稻浪,林胜强言语中满是欣喜。
“四高”即高标准、高技术、高产量、高品质。近年来,湘江新区落实党政同责,深入开展粮食生产“四高”试验示范,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打造了千亩核心片,建设了万亩综合区,通过选取优良水稻品种、使用科学的栽培技术、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并对水稻进行信息化、精细化的耕作管理,辐射带动新区大面积单产提升。
“粮食生产‘四高’试验示范区的打造,让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变得更高。今年,示范区的水稻品种根据农业主管部门的主导品种推介进行了优选,加上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的全程指导,为早稻的丰产高产奠定了基础。”湖南省水稻产业体系岗位专家周斌表示。
智慧加持,点亮乡村农业未来
七月骄阳似火,“双抢”进入高峰期。将早稻实时收获,及时栽种晚稻,做好田间管理,有助于晚稻的高产。
在现场,早稻收割测产的同时,边上的田地里,林胜强聘请的工人正驾驶着插秧机,有条不紊地将新绿的晚稻秧苗栽入田间。尽管田地承包面积大,但林胜强的“双抢”压力,却比往年小了不少。
作为长沙市新型职业农民,林胜强种地已有20多个年头,家中各类农业机械齐全。旋耕机翻地、插秧机插秧、无人机植保、收割机收割、烘干机烘干,种田几乎全流程都可以实现机械化。
“得益于去年新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把小田变成了大田,提高了我们机械化的效率。过去我们‘双抢’要花费半个月时间,通过早稻收割和晚稻插秧循环机械作业,可以大致缩短40%的时间。现在,我们的早稻收割和晚稻插秧基本上都完成了1/3。”林胜强透露。而且通过机械收割、实时粉碎,秸秆也随之还田,不仅没有污染,还增加了土地的肥力。
今年,湘江新区农业农村和生态环境局还积极邀请专家为农机专干、种粮大户等开展授课指导,助力他们掌握关键技术要点,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聚焦早稻、再生稻等生长关键节点,给予农户科学施肥等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推动“四高”丰产增效关键技术落实落地。
从靠天吃饭,到靠科技吃饭。如今,在湘江新区,全程机械化的应用与智慧农业元素的加持,实现了节本增效与绿色发展的统一。农业专家标准化的技术指导和创新现代科技手段,更是有效调动了种粮大户的积极性,进一步保障了区域粮食安全。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