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政务要闻

开福区:用群众语言 做群众工作——一本小册子里的基层治理智慧

发布时间:2025-07-21 16:23:24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陈新 通讯员 凌高雄 黄心怡 实习生 李乐 石海鸣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当信访干部用这句朴素的俗语向情绪激动的老张解释政策分歧时,原本拍着桌子的他,慢慢坐回了椅子。这句沾着泥土气息的老话,仿佛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沟通的心锁。

这一幕,是长沙市开福区信访局今年4月推行《用群众语言 做群众工作》手册后的场景。如今,这本不起眼的小册子,已成为全区基层干部随身携带、随时翻阅的“锦囊妙计”。

“群众语言”,是指站在群众立场,用群众愿意听、能听懂且乐于接受的话语进行沟通。当前,部分年轻干部处理基层工作时存在“不接地气”现象,方言土语不会说,沟通效果打折扣,讲了半天群众仍不明就里,症结往往就在于不会讲“群众语言”。

“有的年轻干部做群众工作,缺乏经验,像隔着玻璃说话——看得见,摸不着。”开福区信访局局长胡丹一语道破手册的编撰初衷。去年起,该局广泛征集、精细梳理散落在市井巷陌的鲜活语言,最终凝练成涵盖健康、法治、利益、信任等十大主题的实用指南。

记者翻阅这本指导手册,发现内容丰富多彩:既有经典名言、民间俗语、著作金句,也融入了现代法治理念条文。手册中的每句话,都配有生动的应用场景,指导干部如何“说百姓话,办百姓事”。比如面对因焦虑伤身的信访群众,“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比千言万语的劝导更直抵人心;调解棘手的利益纠纷时,“甘蔗没有两头甜”形象点破现实的复杂性;在劝解邻里争端时,运用“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六尺巷典故,其感染力远胜于生硬的说教。这些带着烟火气的表达,拉近了干群距离。

“政策宣讲最怕‘空中楼阁’。”一位社区干部深有感触地说,“以前讲‘法律法规’,群众听得直皱眉;现在换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家频频点头。语言通了,心气自然就顺了!”

“信访工作的本质就是群众工作。”胡丹表示,“谈群众感兴趣的话题,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交流,采取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沟通——唯有如此,‘为民解难’才不会是一句空口号。”

这本手册印发后,因其显著的实用效果,迅速赢得了省市相关部门及区直机关、街道社区的好评。

诚然,群众语言的“软实力”要真正转化为治理效能,离不开制度刚性的坚实支撑。近年来,开福区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开福区首接首办责任制》明确首次接待群众的干部为第一责任人,全程跟踪督办,有效杜绝“踢皮球”,确保诉求“有人管、管到底”。《开福区公开接访+信访听证》制度则搭建透明平台解决疑难积案,邀请律师、人大代表、心理咨询师及公益志愿者共同参与,提升公信力。此外,《开福区信访积案化解公益志愿者调研工作办法》组建了一支由党代表、律师、心理咨询师、“开福好人”等构成的特殊队伍。他们凭借乡音俚语和专业素养,成为政策法规与社情民意之间的暖心纽带。

一本不足五十页的薄册子,折射出开福区信访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当干部口中自然流淌出群众熟悉的“理儿”,心与心之间的桥梁,便悄然架起。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