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去龙伏不登石柱峰看看,无论如何是讲不过去的。因为这里是捞刀河发源地,海拔1359.7米,山势险要,风光迤逦,不仅是整个浏北大地的最高点,更是长沙地区第二高峰(仅次于海拔1607.9米的大围山七星岭),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相传明始祖朱元璋派兵与据守在此的反明义军陈友谅部鏖战,攻城拔寨,战旗猎猎,鼓号齐鸣,凭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明军久攻不下,保全了山民们的性命。
周末闲暇,我和几位诗友驾驶越野车沿着修缮后的盘山公路七弯八拐,蜗牛一样爬行。山坡上茂竹修林,郁郁葱葱,绿意盎然,就像一块巨大的青纱帐覆盖在连绵起伏的山峦,充满无限生机。
车至半山腰,两栋夯土墙民房孤零零地注视着过往路人,似乎在叙说过去山里人“番薯齐屋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故事。一块“小红便利店”的店招还挂在墙头,门扉紧闭,看来这位小红要么已经“向往红尘”下山了,要么早已嫁到了遥远的地方。我等一行想停下来休憩一会,讨一瓢山泉水痛饮解渴,徒叹奈何。
越野车终于驶达一处宽阔的场地。砂石铺地,一座青瓦灰墙、古香古色的庙宇恰好坐落在山塅中间极佳位置,视野开阔,大门上悬“龙王庙”匾额。原来这座龙王庙也叫玉皇殿,清乾隆之前亦称为樱桃观,应该算是浏阳境内龙王庙名气最大的了。樱桃观据传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观内僧、道各占一半,明代已有麻石砌成的房间48间。清乾隆四年(1739年)因头一年唐欧氏上香神秘失踪,官府下令拆除樱桃观并禁止重建。光绪年间当地贤达和民间信士筹资重建,改名玉皇殿,化名龙王庙,才躲过官府追究。
龙王庙的故事,是史书记载的正史还是民间传说的野史,我们无从考证。岁月悠悠,白云苍狗,这个已不复重要。此时此刻,我们站在香烟袅袅的龙王庙前坪,极目四眺,心中徒然升起一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势。似乎望见北面八百里洞庭的烟波浩渺,西面长沙星城鳞次栉比、若隐若现的高楼大厦,南面浏阳城的天际线指手可待,而东面巍巍大围山仿佛有一轮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登高望远,需从低处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艰难攀登,方能抵达风光无限的最高峰。岳麓山下有一座“自卑亭”,“登高必自卑”,意即登高要从最低处起步。有人望文思义,以为“自卑”是心理或情绪上的“自卑”,果真如此,那你还没开始登山,先把自己打败了,哪能跃上葱茏览众峰?
石柱峰峭削如柱,壁立千仞,自古以来就是横亘在浏北大地的一道天然屏障。从龙王庙到峰顶,大概还有千米的石阶山路。“登山杖是必不可少的。”同行肖哥不愧资深“登山客”,而我等毛毛糙糙,不晓得弄齐装备、做足攻略。
亦步亦趋,有说有笑。刚开始大家还高谈阔论,兴致昂昂,健步如飞。随着山势愈发陡峭,两边又没有栏杆扶手之类,双腿开始像灌铅一样沉重,额头沁出豆大的汗珠,顺着面颊滚落而下。大家发出阵阵喘息,枝头还在放肆鸣叫的知了听到我们的脚步声,“扑棱”一下飞走了。
“这是黑籽树,可以榨油;这是野樱桃,春天花开,漫山遍野;这是木芙蓉,粉红、浅白,含苞欲放……”肖哥如数家珍,尽量转移大家注意力,同时不忘给大家加油鼓气。
“还有多远,又没信号,不爬啦!”诗友民局的儿子直囔囔。“别急,马上快到了,先来这里拍张照,以后可以考上北大清华。”我指着一棵歪脖子松树,树皮已经被游人磨蹭得光亮。民局抱着儿子坐在树圈上,比个耶,咔嚓一声,OK!
终于登顶。一座不知建于猴年马月、很有年代感的石砌小庙占据山顶最显要位置,门楣上篆刻“三清殿”三字隶书,经历日晒雨淋、风霜雨雪后的麻石青砖斑驳、突兀,一副天荒地老般的外观。我们擦去脸上的汗珠,伸出双掌做喇叭状呐喊:“石柱峰,我来啦!”山脚下,像火柴盒样的屋舍,星罗棋布的田园,波光粼粼的水库湖泊,一条蜿蜒的高速公路伸向远方,汽车像蚂蚁样移动。
这时,天上有一只飞鸟盘旋掠过,影子投射在翠绿的山坡上,一晃而过。忽然想,我们在看着飞鸟,飞鸟在看着白云,白云在看着山风,世间万物都在自由翱翔,影影憧憧,和光同尘,片羽吉光。
泽贤兄才思敏捷,返途吟诗一首:“阶前汗落沾苔绿,顶上声传应谷松;极目苍烟浮万象,心随飞鸟越千峰。”嗟乎,有一种登临,是穿过“物喜”之外的痛快呼吸;有一种抵达,是越过“己悲”之上的通达透彻。
“渐渐之石,维其高矣。”酷暑身不燥,心向宽处行;登临石柱峰,且向高处立。
(记于2025.7.19)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