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省委、省政府提出“将长沙打造成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战略目标两周年。两年来,长沙科创动能奔涌、产业蓬勃发展、人才加速集聚,向着“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阔步前行。即日起,本报推出“逐梦全球——长沙加快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专栏,派出多路记者深入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科创企业等采访,呈现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精彩故事。敬请关注。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曾楚禹 肖霄 摄影 郭立亮
哪怕是酷暑季节,湖南湘江新区世界计算·长沙智谷的长沙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超晶体”和“硅立方”里的算力服务器集群也昼夜不停运转,算力规模相当于100万台电脑同时工作。
作为我省最大的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创新中心由长沙市政府与湖南湘江新区共建,一期投资7.5亿元,建成首期200P全栈国产化算力集群。2023年底上线以来,累计服务110余家省内人工智能企业。
打造湖南最大AI算力公共平台
7月16日,记者走进创新中心模块一华为超晶体的核心机房,耳边传来了数万颗芯片运算时汇聚的低频嗡鸣。
“整个模块以华为全栈的AI基础软硬件解决方案构成。”长沙软件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劲舟向记者介绍,通过工厂预制模块化设计,模块一由34个集装箱拼搭而成,极大提高了核心模块的交付实施效率。集装箱从第一箱吊装到封顶,仅用了10天。
肖劲舟表示,“超晶体”采取全栈国产化解决方案,CPU采用华为自研鲲鹏处理器负责任务调度,昇腾NPU承载神经网络算法计算。
记者靠近正在运转的设备,脸颊能感受到服务器散发的微热,而脚下地板透出冷却系统循环带来的丝丝凉意。
“‘超晶体’通过先进工艺以及混合制冷方案,能效比高于业界1.3倍。”肖劲舟说,即使突然断电,电池间依旧能为服务器提供约15分钟的备用电源。
而创新中心模块二曙光硅立方体,则配备了100P AI算力+5P高性能算力+14400核通用CPU算力,整体配套10PB高速存储系统,可为客户提供裸金属、虚拟机和容器等多种资源类型,满足各类算法、大模型等人工智能业务需求。
肖劲舟介绍,模块一、模块二采用不同技术路线,分别构建具备100P@FP16算力平台。利用各自的算力优势及生态资源,分工合作,对外提供算力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服务,支撑湖南本土企业持续开展AI模型、算法、应用开发等研发创新。
据了解,今年创新中心的两个模块将完全建成,算力最高使用率超50%,打造成为湖南最大的AI算力公共平台,为建设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夯实算力底座。
为AI场景应用创新提供支撑
今年2月,长沙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对外宣布,抢先完成DeepSeek大模型调试部署。凭借其高效计算能力,可将企业模型训练和推理效率提升数倍,为湖南人工智能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5月,国内首个基于国产算力预训练的视觉基座大模型——“橘洲”V1端侧版在长沙正式上线。这正是湖南汇视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创新中心的中科曙光算力自主研发的产品,为视觉大模型在B端市场的落地应用带来无限前景。
“国产算力+国产模型”的双重突破,创新中心持续为湖南企业提供普惠优质的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务,帮助企业将大模型深度嵌入生成管理流程,赋能千行百业。
记者了解到,创新中心的服务对象主要为软件企业、AI创新企业、传统数智化转型企业,以及高校、科研机构等,涵盖互联网、智能制造、智能医疗等行业。
依托200P算力与模型开发服务平台,创新中心为中南大学自动化学院孵化焊接质检模型、湖南胸科医院研发AI结核筛查模型等提供算力支撑;部署DeepSeek政务知识库应用,帮助湘江新区构建“AI公务员”;联合长沙千博打造智能手语教学一体机……
截至目前,创新中心已联合企业孵化AI场景创新方案超100个,联合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孵化了8个创新AI模型,在科研创新、产业聚集、场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面向AI应用人才培养领域,创新中心还联合湖南农业大学信科院、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等机构,打造AI人才实训基地。面向高校、企业举办8场AI专家行活动,帮助培养专业人才超800名。
创新中心主要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与人工智能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创,打造集算力中心、产业聚集、应用创新孵化、人才培养等于一体的平台,为建设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提供AI创新引擎。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