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31日讯(通讯员 江洲 欧阳娴 刘炜中)7月29日,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知行晋屏,好young的青芽之旅”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将思政课堂延伸至嘉禾县晋屏镇雷公井古村。师生深入田野,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将思政课堂搬到实践一线,完成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田野思政课。
被誉为“北有兰花花,南有伴嫁歌”的嘉禾伴嫁歌,是汉民族婚俗礼仪中集诗、歌、舞于一体的音乐瑰宝,其历史可追溯两千余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小英现场指导了实践团成员。在她的带领下,学生们体验了伴嫁歌中的“哭嫁”“对歌”等传统婚俗场景。
刘小英表示:“伴嫁歌不仅是歌,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的写照。这一代代传唱的音律,凝结着一个民族对‘家’的深沉想象与情感依托。”通过亲身体验,青年学子体会到了伴嫁歌“诗、歌、舞三位一体”的独特艺术魅力,也在歌声舞影中深切感知了湘南婚嫁文化流淌千年的情感记忆。
如今,守护千年歌脉的接力棒正传递至年轻一代手中。对于伴嫁歌的传承现状,新一代传承人中的“年轻学徒”、嘉禾一中青年教师欧阳晓彤在访谈中提到:“目前,嘉禾县文旅广体局在传统节日期间开展伴嫁歌推广活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非遗项目的传承与普及。随着普通话版本的推出,也有更多人参与进来。”嘉禾伴嫁歌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年轻一代的传承与创新实践中焕发新生,正从静态的文化遗产,转变为具有时代活力的文化瑰宝。
“这堂在古村落里上的思政课,让我深刻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的真谛。”实践团队长江洲分享道,“书本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念,在伴嫁歌的吟唱和舞动中变得无比鲜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有责任把这份田野大地上汲取的智慧和感动,转化为讲好中国故事、激发文化认同的生动素材。”
从非遗体验中的深切共情,到代际交流里的心灵共鸣,这堂“行走的思政课”不仅为理论教学提供了生动的现实案例,更开辟了一条以青年思想力量推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青年学生正通过这种深入乡土的方式,积极承担起守护与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责任,为其注入新的生机。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