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新逐高 质效跃迁
——长沙经开区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下篇)
刘永涛 胡 鸽 王 茜 柏 润
岁月其徂,以奋斗为契;历史新章,以梦想为序。
塔吊挥舞的建设工地、拔地而起的标准化厂房、机器轰鸣的生产车间……盛夏时节,走进长沙经开区这片产业热土,处处都能感受到产业跃迁的蓬勃力量与改革创新的奔涌热潮。
一个个地标刻画出产业向上攀升的雄心:美湖智造长沙基地,正在新建数字化智能车间和20条智能化生产线;朗逸发动机项目完成产线安装,正在进行试生产调试;华夏特变长沙生产基地项目建成后将具备国内行业最高级别“双百万”特高压变压器的制造与试验能力,实现年产值36亿元……
2024年,长沙经开区高新技术企业达846家,R&D研发投入占比达5.1%。今年上半年,新注册经营主体3000余家,引育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77个,新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93家,技术合同登记额同比增长19.04%。
高质量发展,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具象化、场景化、系统化——从工厂变“智造大脑”、从链条变“生态组团”,从制造到创造,一场面向未来的产业跃迁实践,正深度展开。
前瞻系统布局
加速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产业的生命力在于“破”与“立”的辩证统一。
长沙经开区深谙此道,以“传统焕新、新兴做强、未来抢滩”为路径,前瞻性、系统性谋划布局,构建起“千亿集群引领、新引擎加速、未来赛道卡位”的产业生态。
作为长沙经开区传统优势产业,工程机械通过数字化、国际化驱动跃迁。长沙经开区是中国乃至全球工程机械巨头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目前,园区汇聚了工程机械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9家,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等行业巨擘均在此扎根,其中三一、铁建、山河更是连续四年入选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榜单。
2024年,长沙经开区工程机械产业凭借海外市场的强劲支撑,实现累计出口额高达99.93亿元,同比激增47.7%。2025年一季度出口继续增长13.69%。中联重科海外收入占比超54%,投资50亿元建设矿山机械装备产业园;山河智能的电动挖掘机已在欧洲市场保有量达4万台,海外收入占比超50%。
广汽埃安长沙工厂,数据驱动智能化生产,柔性产线可实现超10万种搭配方案,53秒即可下线一台新能源汽车。自2021年投身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从三一重卡新能源车下线到上汽大众新能源汽车项目量产,再从北汽福田超级卡车工厂扩产到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建成,短短4年时间,一个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千亿产业呼之欲出。
未来产业是高附加值、强带动性的前沿产业,也是长沙经开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2025年初,园区推出《长沙经开区关于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方案》,提出实施“八个一”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聚焦低空制造、人工智能+、具身机器人、先进材料、生物制造、新能源装备六大未来产业,力争到2030年新兴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打造“未来产业先行区和未来产业集聚地”。
深耕消费电子视窗防护领域的蓝思科技,携手长沙经开区、智元机器人等共同设立湖南智启未来科技有限公司,剑指打造集“研发-制造-展示-创业-服务”于一体的中国最大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
从国科微芯片到三一重工的“智造大脑”,从中科曙光的融合型智算中心到西安交大的钱学森创新平台,长沙经开区完整的AI生态版图已然铺陈开来。目前,园区已引育行深智能、视比特机器人、镭目科技等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企业100余家。
今年,园区获批湖南省人工智能产业园(长沙经开),明确“以先进制造业应用场景驱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定位,力争到2027年引进20家AI头部企业、培育50家高新技术企业、打造50个标杆应用场景、超百个上下游生态。
围绕“工程机械保卫战”“汽车产业攻坚战”“新一代信息技术壮大战”,园区打出精准有效的“政策+服务”组合拳。如积极开展“我为企业找订单”行动,举办供需对接活动142场,大力推广园区优势产业、优势产品、优秀企业。园区还通过“两重”“两新”送解优行动、设备更新贴息、畅通国际物流通道、建立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举措,全方位为企业降本增效、排忧解难。
产业跃迁,在于既深耕“存量”的价值重塑,更敢于在“增量”中定义未来。
长沙经开区做大做强工程机械与汽车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引擎,布局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未来赛道,构筑起多点支撑、多元融合、梯次布局的现代产业体系。
长沙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蒋红波表示,长沙经开区以“分业施策、梯度培育”的方法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高擎创新火炬
加速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集聚区
创新不是孤立的火花,而是“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的双向循环。
长沙向着“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阔步前行,打开了更为广阔的高质量发展空间。
长沙经开区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轮驱动”,构建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到产业落地的闭环生态,推动产业“森林”茁壮成长。
聚焦创新源头,园区全面推行“揭榜挂帅”机制。比如,企业挂出技术痛点,政府最高提供800万元攻坚资金。铁建重工团队揭榜后,聚焦隧道施工装备售前定制化方案中的数据安全难点,搭建可信数据空间,依托AI模型自动生成方案,缩短设计周期31.3%,人力成本减少近30%。维胜科技成功揭榜,通过算法模型替代人工经验,检测人员培训周期缩短92%,排程效率提升87.5%,设备利用率提高20%,相当于节省一条产线成本。
树根互联的监控大屏上,全球69万台设备的运行数据如江河奔涌。这个源自三一重工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成长为覆盖工程机械、环保等81个领域的产业操作系统。在博世长沙工业4.0产线,每台ABS电机携带RFID电子身份证,AI视觉系统追溯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流程数据,使库存周转率提升25%。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产业链末端——平台孵化的8300个工业APP中,某小微模具厂通过云端设计服务,将接单能力提升三倍。“过去百万元的设计软件,现在月付千元即可使用。”企业家的一句感叹,揭示着产业生态的深刻变革。
长沙经开区持续打好“梯度培育+个性扶持”组合拳,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培育体系,形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后备—小巨人企业”三级梯队,实施“应筛尽筛、精准辅导、动态监测”,助力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精准成长。
2024年,园区新增国家级“小巨人”企业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5家,园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已有207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家。
最新出炉的湖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长沙经开区93家企业强势上榜,构成一张张“智造湘军”的鲜明名片。
“这里是麦格米特规模最大、实验设备和研发门类最齐全的研发总部,产品真正是‘研发在长沙、制造在湖南、应用在全球’。”麦格米特研发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麦格米特集团的营收增长21%。
在园区支持下,麦格米特、博世汽车、维胜科技等一批园区优质企业纷纷扩能升级建设研发中心。
在成果转化端,长沙经开区正全力打造“星创荟”创新体系,通过基地、基金、导师、联盟、服务、供需等全体系联动,深入实施“满天星计划”,让企业能精准链接资源,解决发展痛点。
2024年,园区全年引进了上海技术交易所中南中心、斯泰兰蒂斯中部研发中心、西安交大钱学森产业创新中心等13个重点科创平台,打通成果从研发到中试再到市场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形成从技术到产品、从产品到商品的全链闭环。
三一集团与中南大学的战略合作正全面深化,计划在三一科技城导入13个前沿创新研究中心,涵盖工业智能、人工智能基础、新材料、新能源、量子科技等关键领域,同步布局10家以上校企联合实验室。目前,智能建造研究院、智慧矿山中心已完成合作框架签约,拟首批入驻,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产业创新突破提供智力支撑。
湖南大学未来产业创新中心选择在此打造高端装备成果产业化的总部基地和全球研发中心。未来,中心将涵盖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及其项目公司运营,科技成果转化及其概念验证与中试,高端装备研发、制造与销售,企业虚拟机器人开发应用等多个领域。
从“政策找企业”到“企业挑政策”,从“科研成果躺抽屉”到“转化落地一条龙”,长沙经开区构建起一套系统化、生态化、全链条式的创新融合机制,释放强劲发展动能。
锻造发展优势
加速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新质生产力的“三维坐标”。高端化决定竞争力,智能化重塑生产力,绿色化提升可持续力——三者交织,方能抵达“未来制造”的彼岸。
以高端化夯实产业根基,长沙经开区聚焦高性能装备、智能终端、核心零部件等关键环节,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与技术含量。从动力系统到工业芯片,一系列“硬核”成果加速涌现,制造业价值链加速向中高端攀升。
湖南蓝海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是园区近年重点引进的新锐力量。其研发的“智能拱锚喷一体化台车”凭借强大作业能力和系统集成功能,彻底颠覆传统隧道支护施工模式。
天羿领航千级无尘车间内,指甲盖大小的微半球陀螺在自动化检测线上流转。每轴精度达0.001度/小时,相当于百年误差不超过三分钟。这条6英寸MEMS晶圆线年产5万轴高精度传感器,已装备于“复兴号”高铁转向架和4兆瓦以上风力发电机。
新能源产业是长沙经开区的重点发力方向。钠能时代率先突破钠离子电池核心技术,于2024年9月正式签约落户长沙经开区。钠能时代总部暨产业化基地项目,含金量高、含新量大、含绿量足,项目计划总投资30.5亿元,预计2025年10月首条产线投产,后续将向10万吨级产能目标迈进,以创新引领钠电行业发展。
以智能化驱动效率革命,园区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华为鸿蒙生态创新中心,是该公司第四个全国创新中心,通过星火实验室为鸿蒙生态芯片适配提供关键动能;湖南视方达科技凭借多目相机与超视觉计算系统,实现产线毫米级误差的实时捕捉,让AI拥有视觉感知,从而打通虚拟与现实制造场景的桥梁;博极生命则取得医疗场景突破,其具身智能机器人及BOJI-GPT模型能通过多模态交互模拟主治医师进行病理分析与手术推演……
AI驱动的生产线、工业互联网平台、柔性制造系统正逐步成为标配,车间更聪明、设备更主动、组织更高效,智造之力澎湃奔涌。
比如,三一重工18号工厂的穹顶下,1540个传感器织就的感知网络实时捕捉着200台机器人的运动轨迹。泵车生产节拍压缩至45分钟/台,单位面积产值15.4亿元/公顷的纪录让德国同行专程取经。
比如,操作员坐在长沙控制室内推动手柄,山河智能5G遥控系统可凭借15毫秒超低时延通信,指挥千里之外的内蒙古矿区挖掘机精准掘进。山河智能这项技术已覆盖30余座高危矿区,推动该公司欧洲市场份额两年激增5倍。
以绿色化锻造低碳优势,园区在“双碳”目标牵引下,推动绿色能源利用与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齐头并进。
绿色,不仅是一种环保理念,更是一种生产力的重构逻辑——既关乎生态,也关乎竞争力。
这里,是传统制造向高端智造跃迁的先锋阵地,是新兴产业向纵深拓展的蓄力之地,更是未来产业由蓝图变实景的生动样本。
“湖南工业看长沙 长沙工业看星沙”的闪亮名片,因时代发展注入了新内涵,也因产业的持续跃迁发展焕发出新活力。
长沙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长沙县委书记付旭明表示,园区牢牢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以打造“三个高地”先行区为目标,以“产业为骨、创新为魂、服务为基”推动发展提速提质,持续放大核心竞争优势,奋力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当先锋、作表率、立潮头。
沐光而行赴山海,又踏层峰辟新天!
长沙经开区聚焦在全国争一流、在全省作贡献、在全市树标杆,保持一流精神状态,打造一流干部队伍,锤炼一流工作作风,涵养一流政治生态,创新突破求实效,奋力攻坚抓落实,致力为省市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