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记者 王茜 通讯员 栗稳
“桥下运动公园已经修缮了,我们明天早晨6点来足球场踢球,不见不散!”……近年来,长沙县泉塘街道以“绣花功夫”,精心打磨城市边角,激活空间活力,真正让“人民城市”成了居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
桥下空间焕新颜,变身乐活运动场
8月骄阳似火,星港社区新安路旁的星沙大道桥下却别有洞天。1万余平方米的运动公园里凉风习习,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场活跃着运动的身影;广场舞节奏欢快,戏曲声悠扬动听……桥下空间已然成为一个设施齐全、动静相宜的“社区会客厅”,成为居民们最喜爱的去处之一。
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无人问津的桥下废墟,垃圾堆积,杂草丛生。街道、社区多次实地调研,发现周边小区居民文化娱乐场所匮乏,最终决定充分利用此区域,因地制宜将其打造为多个球类运动、健身等活动场所,同时开辟停车场、公共厕所等便民区域。
与此同时,十年间,街道联合相关部门先后两次对桥下空间进行修缮与升级。随着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社区党总支积极依托该场地,陆续开展了“社区足球比赛”“亲子运动会”“篮球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并广泛联动学校、企业共同参与。今年以来,已成功举办群众性体育活动十余场次,有效激活了空间活力,丰富了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这里雨天不担心被淋,夏天非常凉爽,非常惬意。”家住早安星城小区的朱小兵、刘小玲每天都要来桥下运动公园报到,打打扑克、跳跳舞、聊聊天,热闹得很。
闲置房屋重激活,成为银龄颐养居
在阳高社区长沙电力职院家属楼中,一栋曾经沉寂多年的职工活动中心,如今正悄然焕发新生。这处500余平方米的空间原属长沙电力职院,移交社区后,借由小区提质改造的契机同步实施更新,将其打造为涵盖11个功能区的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
如今,在“党建+社工+志愿服务”模式推动下,除定期举办阅读分享、模特培训等活动,还积极联动高校资源,围绕传统节日开展一系列移风易俗主题活动。曾经的闲置老楼,已然成为居民身边的“幸福站”。
“经常协助组织活动,确保中心正常运转,让老年朋友们过得开心、舒心。”今年70岁的梁梅香是社区离退休党支部副书记,对她而言,志愿服务是一种快乐的付出。
同样动人的故事也发生在星悦社区3614小区。这里有一处两层楼的闲置房屋,考虑到老年居民占比较高,2020年5月,在街道推动下,将该栋楼打造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投入运营。楼内加装了电梯,设有棋牌室、阅览室等多种功能空间,贴心至极。
3614小区一处闲置房屋变身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下个楼就可以和邻居们聚聚,非常开心!”年近九旬的独居老人高淑琴非常喜欢来养老服务中心和邻里交流互动,生活很充实。闲置空间的重新激活,满足了高淑琴和许多老人就近休闲娱乐、社交互动的多元需求。
架空层间巧利用,打造邻里互动站
“自从家门口有了这个‘巾帼志愿阳光站’,带孩子参加活动方便多了!”在泉睿社区中国铁建国际城二期,这个站点成了居民们,特别是亲子家庭的热门好去处,赢得了大家的一致点赞。
中国铁建国际城一、二期两个小区居民共1.4万余人,其中60%为产业工人。“一老一小”、不同群体对拓展活动空间、增强社区服务功能的期盼提上了社区的工作日程。
今年3月,社区党支部以“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巾帼发力”为工作主线,精心选择小区8处架空层进行升级改造,将其打造亲子互动室、书法室、图书室等综合空间。昔日冷冷清清的架空层,如今焕然一新,成为明亮温馨的“巾帼志愿阳光站”。这里不仅是老人和孩子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为产业工人提供了业余充电、放松的公共空间。
站点的活力,不仅源于丰富的活动,更关键的是6支党员、热心居民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提供着精准而精细的服务。来自山西的张莉花、河北的唐燕等许多像她们一样在此定居的新市民,也主动加入其中,从服务的“受益者”转变为“提供者”,从中找到了获得感和归属感。
一座城市的温度,不仅蕴藏在被重新点亮的桥下空间、小区闲置老楼和楼栋架空层这些曾被遗忘的角落中,更流淌于空间重启后的烟火气和人文温度中。这场发生在身边的“空间变形记”,不仅让角落焕发新生,更让心与心的距离悄然拉近,家门口的日子也因此越过越舒心、越来越有滋味。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