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唐璐 通讯员 吴宗谕
7—8月,长沙市科协走进重点园区、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问发展、听建议、解难题,把脉产业一线。
近年来,长沙市科协紧扣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院士专家工作站为核心抓手,坚持“柔性引才、智力赋能”的思路,构建“引才、用才、育才”的多层次平台体系,推动高端人才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一批批高端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绘就了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生动画卷。
搭桥引凤:聚力招才引智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长沙市科协始终把“招才引智”放在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首要位置,积极搭建多元平台,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
今年3月,由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讲席教授徐政和院士与湖南镕锂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联手共建的“南科大材料系—镕锂新能源碳基材料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标志着长沙在高端科研合作、成果转化落地上再添“硬核”平台。
徐政和院士,是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讲席教授。他在材料科学领域成就斐然,先后当选加拿大工程院院士(2008年)、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2015年)、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21年),现担任全球工学院院长协会(GEDC)常务理事,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
截至目前,长沙已建成市级院士工作站20家、专家工作站45家、全国(省级)学会服务站16家、省级博士创新站54家;柔性引进王松灵、张仁和等20余位院士,累计集聚高层次专家学者数百名。仅2024年一年,就新设6家专家工作站,18家获评湖南省专家工作站。
长沙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院士专家与企业共同搭建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创新平台,把全国乃至国外的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引到长沙来,引到企业去,引到研发第一线,不仅有利于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还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创新人才。
三友环保是一家全球领先的水环境技术服务商,公司业务涵盖城镇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智慧水务服务等领域,为全球客户提供绿色、高效、智慧水处理解决方案。在长沙市科协的帮助下,公司已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孙家广院士及其创新研发团队共建院士工作站,并构建了一个以国内外环保领域资深专家领衔,20余位教授、博士为核心的高素质研发团队依托强大的人才队伍和研发能力,公司获审通过160余项专利,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多项荣誉。
通过“招才引智”,长沙逐步形成了“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创新生态,既把高端人才请进来,又把科研成果用起来,让院士专家工作站成为产业升级的“加速器”。
科技赋能:创新驱动产业跃升
高端人才的引进,不只是“智囊团”的加入,更是推动产业跃升的“驱动器”。
走进长沙博翔新材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在赫晓东院士、刘咏教授的支持指导下,我们项目团队研制了碳化硅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碳化硅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博翔新材技术负责人自豪地说。本年度,公司新授权专利9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
此外,本年度航发331厂承担我国的第一个WZ某型号发动机用碳化硅纤维增强碳化硅陶瓷部件,由博翔新材中标,这是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民营公司中标发动机陶瓷部件。
在长沙矿冶研究院,桂卫华院士团队取得19项授权专利,开发的智能化储能系统创造了2.5亿元经济效益。这不仅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更为长沙储能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在金龙电缆,院士专家团队开发的机器人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让企业具备了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的实力。
除了高新技术产业,在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农业等领域,院士工作站也在持续赋能。
蓝天白云下,湖南林熹生物的养殖基地里,连片现代化鸡舍井然有序,各类机械装置高效运转,从饲料投放、鸡蛋输送到环境调控,都由机械系统精准操作。
公司主要产品是鸡蛋、肥料和蛋鸡。2022年,湖南农业大学谭碧娥教授和华中农业大学孙吕辉教授成为林熹科技专家工作站进站专家,依托专家团队智力与科研条件,推动粪污利用及鸡蛋风味改善技术研发,成功开发出富硒富锌鸡蛋等产品,形成多项技术成果。2024年,湖南林熹生物“湘丹丹”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其鸡蛋品牌“湘丹丹”在湖南颇有名气。
这些案例,折射出一个共同点:院士专家工作站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他们为企业提供精准的技术支持、前沿的战略咨询、系统的人才培养,让企业从“跟跑”迈向“并跑”,甚至在部分细分领域实现“领跑”。
目前,长沙院士专家工作站已广泛覆盖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农业科技等重点产业领域,依托院士专家团队,长沙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超过300项,协助企业获取专利600余项。
院士专家工作站不仅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还在反哺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了良性循环。
在望城区靖港镇合池村,塘水清澈、鱼跃鸟翔,一幅乡村振兴图景正徐徐展开。合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长沙工厂化智能淡水鱼繁育基地,养殖面积超过500亩。公司负责人徐军介绍,依托专家团队提供的良种选育、病害防控和智能化养殖模式,养殖成活率提升了15%—20%,亩产提高18%以上,生产成本下降16%。
2016年,两位渔业专家刘少军、罗凯坤将改良品种“湘军鳊”和“抗病草鱼”引入基地,显著改善了生长速度和存活率。
此后,湖南师范大学覃钦博教授和华中农业大学梅洁教授团队又在此设立专家工作站,持续攻关鱼类育种与养殖难题。梅洁教授研发的“黄优一号”推广至120亩,带动养殖户三户,净利润提升近20%;覃钦博教授则通过“饵料桂”项目,将桂花鱼养殖从“靠活鱼”转为“吃饵料”,亩产值突破6万元,填补了长沙桂花鱼养殖短板,并辐射带动株洲产业发展。
合池农业不仅收获效益,更为高校科研团队提供了真实的应用场景,助力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据了解,本项目研究团队已在国内外期刊《genes》和《当代水产》共发表学术论文 2 篇。《短期人工饲料驯化对鳜肝脏、鳃组织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研究文章证明:氧化应激是导致鱼类疾病和衰老的重要因素。
院士专家团队深入企业一线,也带动一批中青年科技骨干成长,推动企业建立起自己的科研队伍。2024年以来,长沙市科协累计服务企业50余家,培训科技人才21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从产业前沿到田间地头,从创新实验室到养殖基地,长沙的院士专家工作站正把“最强大脑”转化为“最强引擎”。未来,长沙市科协将继续以院士专家工作站为核心载体,深化“双向赋能”机制,强化平台服务功能,提升成果转化能力,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长沙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