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晗 吴 刚 许 霖 刘敏学
热浪翻滚,蝉鸣聒耳。
夏夜的长沙城内,五一广场人流如织,霓虹闪烁;湘江两岸高楼林立,光影流淌;梅溪湖畔霓虹映水,音乐轻扬……
在国网长沙供电公司的调度中枢,巨大的电子屏上,电流与数据如奔腾的江河,无声诉说着这场年复一年的夏日“大考”。
不过,今夏的迎峰之战,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海战术与汗水哲学,取而代之的是科技与智慧织就的隐形防线——
长沙城南,洞井铺220千伏变电站静默矗立,这座运转中的“能源绿芯”,悄然输送着清凉能量;云端之上,“虚拟电厂”正智能聚合万千空调的柔性负荷,于无声处“削峰填谷”;巡检现场,AI机器狗矫健地穿梭于设备之间,而AI调度员正以超越人脑的算力,精准预判着电网的每一次脉动……
从“硬支撑”到“软实力”的蜕变,从“人海战术”到“智慧攻防”的跨越,国网长沙供电公司用坚实的电网脊梁与前沿的智能科技,共同守护着这座城市盛夏的灯火与清凉。
电网“新动脉”:织就供电可靠网
迎峰度夏,首在“迎峰”。如果把城市电网比作输送能量的“动脉血管”,那么变电站就是强有力的“心脏”。
7月20日,一年中最潮湿闷热的“三伏天”正式开启。面对滚滚热浪带来的用电压力,国网长沙供电公司以超前布局的魄力,强健电网“新动脉”,打造能源“强心脏”,为城市可靠用电筑牢坚实的基础——
新改扩建投产变电站17座,完成220千伏艾延双回温升改造、220千伏洞井铺、秀峰变扩建等15项迎峰度夏重点项目,新增变电容量368.4万千伏安,线路长73.13公里……
从安沙镇“村网共建”快速响应农庄用电负荷,到青山铺镇新架设5.6公里线路为大型农机腾出施展空间,再到大成桥镇灵活部署共享用电装置为农田“解渴”,一个个高温抗旱的生动场景,正是国网长沙供电公司迎峰度夏保供电的缩影,也是电网建设成果惠及“三农”一线的真实写照。
然而,在城市中心建设变电站,常常面临“邻避效应”的困扰。如何打破这种“建则反对、用则必需”的困局,让变电站真正与城市和谐共处?
位于雨花区黄谷路与万家丽路西侧的洞井铺220千伏变电站,用一场从设计到落地的“绿色革命”,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绿色答案”。
“设计之初就确立了绿色施工‘六零’目标,建设中严格执行‘四节一环保’标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通过多项措施实现降尘、降碳排放量、优化资源。”项目经理粟立介绍。
如今走进变电站园区,映入眼帘的是郁郁葱葱的绿化带,转角处一座白色环境监测站静静矗立,电子屏幕上滚动着湿度、温度、PM2.5、噪声等数据,与周边绿树相映成趣。
这样的场景,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变电站“钢筋水泥、机器轰鸣” 的刻板印象。它不再是与城市景观割裂的“工业孤岛”,而是融入周边环境的“绿色节点”。
如果说固定变电站是驻防的“主力军团”,那么车载移动变电站就是极具机动性的“特种部队”。
7月10日,浏阳市110千伏镇头变电站3号车载式变压器正式投运,如同巨型“电力充电宝”,将变压器、高低压开关柜、保护测控装置等核心设备高度集成于一体,具备极强的机动性和应急响应能力。
“容量达31.5兆伏安,配备4条出线,投运后可承载16000千瓦负荷,能满足三个乡镇上万户居民生活用电及企业生产用电需求。”
据国网浏阳市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夏,该车载变已多次在负荷紧张的区域待命,为电网安全上了一道灵活可靠的“保险”。
迎峰度夏,除了变电站等“硬核”的“大家伙”,还有很多藏在城市肌理中的“小巧思”。比如,企业屋顶上悄然铺开的“绿色电站”。
从空中俯瞰威胜科技园,深蓝色的光伏板如鳞片般整齐排列,阳光穿过云层时,面板上的薄膜电池瞬间启动,将光能转化为直流电,再通过逆变器转换成交流电,经配电系统调压后直接接入生产线。
这一幕并非单纯的技术展示,而是企业能源消费逻辑的深刻转变。
以往,企业生产依赖传统电网供电,不仅面临电价波动风险,还需承担间接的碳排放责任;如今,屋顶光伏电站让企业从“能源消费者”变身“能源生产者”,实现了能源的“自给自足”与“就地消纳”。
这种“近在咫尺”的能源供给模式,既降低了电力传输过程中的损耗,也为企业构建起更稳定、更自主的能源保障体系。
在长沙,像威胜这样“向空间要能源、向闲置要效益”的企业不在少数。望城经开区的晟通集团每年通过屋顶光伏发电上千万度,用于企业生产;湖南湘江新区华自科技的光伏屋顶,年发电量达35万度,还与储能设备进行了结合。
云端“调度官”:智控供需平衡局
长沙,这座四季分明的城市,用电负荷随季节更迭呈现出鲜明的峰谷变化。
据相关数据显示,湖南电网用电负荷日最大峰谷差接近60%,在全国独占鳌头。2025年,长沙电网最高负荷一度飙升至1188.8万千瓦,全年尖峰负荷仅仅持续约30多个小时。
若依旧依赖传统模式,仅仅通过大规模建设输变电工程来应对这短暂的高峰,无疑是“大炮打蚊子”,不仅需要投入天文数字般的资金,还会导致资源的严重闲置与浪费。
为了破解这一困局,国网长沙供电公司将目光投向了“云端”。
2024年12月,该公司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配网调度员”——“光明”正式亮相。这是全国电力调度领域首个“可解释人工智能”应用的落地实践。
去年冬天,电网负荷急剧上升,雨雪冰冻天气也来“添乱”,给配网调度员指挥电网运行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就在这时,“光明”大显身手。它基于“光明”电力大模型,汇集分析气象预警、设备重过载、故障跳闸事件等多源数据,通过对电网应急预案、规程规定等调度知识的深度学习训练,有效代替调度员智能巡航长沙配电网。
今年夏天,“光明”的身影也随处可见。
7月9日11时12分,国网长沙供电公司供电服务指挥中心内,“光明”的提示音骤然响起:“监测到延农变370云川线负荷快速增长,预计15分钟后重载,已为您推荐负荷转供方案,请确认。”
接到提示后,值班调度员陈明迅速审阅方案并确认调整线路运行方式,全程仅耗时57秒。
要知道,这个效率在过去难以想象。
“以前处理单次负荷转供,调度员要手动查阅线路档案、计算负荷余量、评估操作风险,整套流程下来至少要30分钟;遇上大型保供电任务,光是编制一套完整方案,就得熬上10个小时。”有着多年经验的老调度员如此感慨。
而如今,“光明”将单次转供决策时长压缩至1分钟,大型方案编制缩短到10分钟。
“光明”的高效运作,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调度效率,更让电力供应在关键时刻保持稳定,为城市核心区域的正常运转提供了坚实保障。
除了人工智能助力调度,虚拟电厂这一创新模式也在长沙落地生根,绽放生机。
去年6月22日,湖南首家实体运行的虚拟电厂——湖南湘江新区虚拟电厂正式上线。
盛夏时节,国网湘江新区供电公司的虚拟电厂管理中心内,巨大的电子屏上展现实时发电容量、可调容量、响应时间、市场交易等各类关键信息。
与传统电厂截然不同,这座虚拟电厂既没有高耸的厂房,也不存在轰鸣的机组,它借助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智能计量以及优化控制技术,将分布式储能、充电桩、可控负载以及电动汽车等分布式资源进行聚合,构成能响应电网需求、参与电力市场运行的系统,被称为降低全社会用电成本的“云端电厂”。
在夏季用电高峰时段,虚拟电厂的优势尽显。
当电网负荷接近峰值时,虚拟电厂管理中心的巨大电子屏上,各类数据飞速跳动,系统根据实时的电力供需情况,迅速发出指令。原本分散在企业、社区的储能设备开始放电,一些具备可调节能力的工商业负荷主动降低用电功率,而分布式光伏发电装置则在阳光充足时全力发电,并将多余电量输送回电网。
这些看似零散的能源资源,在虚拟电厂的统一调度下,如同训练有素的士兵,有条不紊地协同作战,共同缓解电网的供电压力。
目前,湖南湘江新区、长沙经开区已率先在全省建成虚拟电厂平台,自2024年启动建设以来,已接入20余家负荷聚合商,最大可调资源超10万千瓦。
数字“守护者”:点亮星城万家灯
电力巡检与维修,是盛夏城市平稳运行的“把脉者”与“守护盔甲”。虽然异常艰难,却是守护万家清凉与灯火通明的绝对基石。
去年11月起,国网长沙县供电公司星沙供电所组建“星沙供电大叔”服务小分队,以电摩托为出行工具,专门应对复杂地形下的供电保障工作。
在迎峰度夏关键期,这支队伍活跃在抢修一线和服务前沿,凭电摩托的灵活便捷打破服务区域限制,为群众生活与城市经济送上“清凉电”。
看着他们在暴雨中穿梭,在酷暑里来回,我们不禁思考:有没有更高效的方式,让电力“守护者”的安全得到更可靠、更有效的保障?
答案是肯定的。面对持续高负荷的挑战,国网长沙供电公司将目光投向人工智能,试图打造出一支由数字技术组成的“守护者”队伍,与“供电大叔”这样的人力队伍协同作战,构建起“人机协同、天地一体”的现代化电网运维新体系,“电力作业安全风险智能监测与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简称“电网智安”)应运而生。该系统由国网长沙供电公司联合同济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发打造,是国内首次将市政天网系统接入电力系统的实践。
“它集成了布控球、天网、工业视频以及执法仪等四类数据,并搭载人工智能视觉技术,形成了一个24小时在线的‘AI天眼’。”
该公司研发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接入了7.2万台配电设备、覆盖全市245条重要线路的智能系统,能够每5分钟完成一次全市电网扫描,精准捕捉电压波动、负荷异常和潜在故障。
8月11日下午3时25分,在望城区的两处电网作业现场,“电网智安”系统精准识别出安全风险隐患,监督人员接到提示后,立刻进行提醒,为现场作业加上了一道“安全锁”。
从人工巡线到无人机巡检,从经验判断到数据决策,从被动抢修到主动预警,长沙电网的迎峰度夏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化转型。
截至目前,“电网智安”累计分析了16万个作业现场、扫描45.8万项数据。触发视频预警360次、文本警报1.06万次,识别准确率突破90%,成功拦截40余次隐患,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如果说“电网智安”是“坐在家里”远程监控、守护电网安全的“AI天眼”,那么“机器狗”就是“跑在一线”、排查设备隐患的“移动哨兵”。
走进位于湖南湘江新区的长沙220千伏延农变电站,一只机器狗正忙碌地穿梭其中。这只机器狗可不简单,它是国网长沙供电公司数字化运维的得力助手。每天,它会按照设定好的巡视任务和线路,准时“出动”3 次。
机器狗身上安装了激光雷达、可见光摄像头和红外摄像头,到达设定点位时,便会“蹲”下来,对主变压器等设备进行红外测温、油温油位检测和外观缺陷识别,实时将图像和检测数据转到后台。
其腿部还配备了多种传感器,不仅能在道路上快速行进,还能爬楼梯、过草地,即便是复杂地形也不在话下。
“机器狗的巡检时长只需30分钟,大大提高了效率。”国网长沙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三班班长朱柳说,以前运维人员手持测温仪、记录本逐个点位巡检,一般需要2个小时,一趟走下来,安全帽能倒出汗水。
如今,机器狗的应用不仅将人力从高温、高强度且存在一定危险性的日常作业中解放出来,更凭借其稳定、精准的数字化感知能力,为设备状态分析积累了海量高质量数据,真正实现了从“被动检修”到“主动运维”的智慧转型。
在迎峰度夏的保电大考中,这位不知疲倦的“数字同事”与运维人员并肩作战,日夜守护着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成为智慧电网建设中一道科技感十足的新风景。
当城市在灯火中安然入梦,那些奔涌的数据、精准的算法、穿梭的身影,仍在默默守护每一度电的可靠输送。这束由科技点亮的光明,既是星城夏夜的温暖底色,更是国网长沙供电公司以实干与创新书写的保供答卷。
国网长沙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努力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更好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成效。未来,这份守护必将更智能、更坚实,让每一个盛夏的清凉与璀璨,永远照亮城市前行的脚步。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