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在“2025年北京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与气候行动论坛”上,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了新一轮的PM2.5来源解析结果。解析结果显示,在现阶段北京市大气PM2.5中,区域来源占57%,本地污染占43%。其中本地来源以移动源、生活源、工业源、扬尘源为主,贡献率分别为50%、18%、10%和10%。
为分析清楚北京市现阶段大气PM2.5的污染特征和主要来源,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牵头,组织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相关单位,以2024年为基准,完成了第四轮PM2.5来源解析研究工作。
根据源解析的最新结果,在区域和本地均实现大幅减排的情况下,北京市现阶段PM2.5主要来源相对占比发生了变化。在现阶段北京市大气PM2.5中,区域来源占57%,本地污染占43%。其中本地来源以移动源、生活源、工业源、扬尘源为主,贡献率分别为50%、18%、10%和10%。四大主要源中移动源以柴油车、汽油车等机动车排放为主。相比2020年,本地来源的绝对“贡献量”进一步大幅“瘦身”,移动源和生活源的相对“贡献”进一步提高,国际特大都市污染特征进一步凸显。
这已经是北京市发布的第四轮PM2.5来源解析结果。前三轮分别在2014年、2018年和2021年发布。每一轮PM2.5源解析结果,都为不同阶段大气污染治理明确了重点方向,有力支撑了北京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北京市生态监测中心主任沈秀娥表示,相较前三轮,第四轮PM2.5来源解析的监测技术体系进一步完善,“监测网络更加健全、监测数据更加翔实、技术方法更加全面,解析结果更加精细,首次实现了细分行业、细分空间和污染过程的精细化解析。”沈秀娥说,在实施过程中,北京还吸收了国内外源解析相关的最新科研成果与技术方法,多次通过专家咨询会和论证会等方式对源解析的技术路线、主要结论等进行论证。最终专家一致认为,此次源解析综合技术路线精细化程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数据翔实可靠、结论真实可信。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骆倩雯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