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在“2025年北京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与气候行动论坛”上,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了新一轮的PM2.5来源解析结果。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沈秀娥介绍,在现阶段北京市大气PM2.5中,区域传输占比进一步增加至57%,本地排放占比43%;而在本地排放这部分污染源中,移动源占据“半壁江山”,污染排放占比升至50%,生活源位居第二大源占比18%。
自2018年实施“一微克”行动以来,北京市严格落实各项减排措施,推动本地各类源对PM2.5的绝对“贡献量”大幅下降。其中,移动源、生活源、工业源和扬尘源绝对“贡献量”与2020年相比降幅均超过三成,其中扬尘源降幅最大达到46%,工业源降幅达42%,移动源和生活源降幅分别为36%和33%,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
沈秀娥表示,但在本地污染排放量整体下降的同时,不同源的下降速度快慢存在差异,这就导致本地PM2.5主要来源的相对构成发生了变化。与2020年比较,移动源占比增加4%,稳居第一且达到五成;生活源占比上升2%,接近二成,为第二大源;扬尘源和工业源各占一成;农业和自然本底等其他源占比一成多。移动源、生活源占比进一步增加,国际特大都市污染特征进一步凸显。
专家建议,在国际特大都市污染特征凸显、本地减排空间不断收窄的大背景下,要加大结构减排,发挥绿色引领作用,坚持交通运输结构绿色转型,加快淘汰报废老旧高排放车械,加速推进车械新能源化。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骆倩雯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