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北京要闻

有的通学路秩序较乱,有的校外微循环不畅,护学措施还可再周全些

发布时间:2025-09-12 16:52:34

开学一周多了,12345市民热线里与通学相关的反映多了起来。校门口秩序混乱、人车难分流……家长的反映中既有长期存在的问题,也有看似治理了却“解题”不到位的问题。记者探访发现,新学年,学校及交管部门在保障通学路安全方面采取了不少举措,但是其中一些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家长呼吁继续细化完善护学措施,保障孩子的通学安全。

缺乏引导管理

通学路挤成“一锅粥”

北京育才学校通州分校设有南门和西门两个出入口,其中南门位于群芳中二街,西门设在一条无名小路上。一道道蓝线将两个门外的路面分成了多个区域,喷涂着“通学路”和“学生分流区”的字样,路的两侧还贴心地设置了家长等候区。本来这些标识标线科学地规划了家长等候空间和学生疏散线路,但是家长反映由于缺乏引导和管理,这些标识标线形同虚设,校门口的秩序十分混乱。 

9月8日下午,还没到放学时间,学校西门外六七米宽的小路上早已站满等待的家长,道路两侧的家长等候区里也停满了电动自行车。下午4点多,随着校门打开,老师领着学生走出校门,家长便一窝蜂地涌上前去,试图从学生队列中找到自家的孩子。领头的老师一边高呼“让一让,别挡着通道,家长都先别接走,跟着孩子走啊”,一边还得努力引导学生队列向分流区走去。

不少非机动车放学时段在通学路上逆向前行。

眼见前方人流聚集,学生队伍难以继续前行,一位老师开始挨个点名让家长上前把孩子接走。本应保持通畅的学生分流区和通学路内挤满了家长以及举着小牌、身边带着多名学生的托管班工作人员,几乎乱成了“一锅粥”。还有不少家长是骑电动车或自行车来接孩子的,这些骑车的家长接到孩子后要艰难地骑车经由学生分流区和通学路驶离学校。一些步行的家长领着孩子好不容易从之前的人群中突出重围,没走两步便又陷入这些非机动车的前后夹击。

人流车流混杂,鸣笛声不绝于耳。记者身后是接完孩子骑着车希望尽快离开的家长,迎面则是大量骑着车向西门方向前进的家长,混乱的人群里还夹杂着外卖和快递车辆。一位家长担心地说:“从西门出来的都是低年级的孩子,周边又没人疏导,所以家长都很担心孩子的安全,恨不得挤到校门口,第一时间接上自己的孩子,这也让交通秩序越来越乱。”另一位家长反映,自己的两个孩子都在这儿上学,“在这边接完一年级的老二后,还得再挤到学校南门去接高年级的老大,每天带着俩娃穿行这么拥挤的道路,真是一件头疼事儿。” 

随后,记者又来到了学校南门外的群芳中二街。这里的人行便道相对较宽,路面上施划的通学路和学生分流区并未像西门一样被行人和非机动车挤满。不过,一旁的非机动车道停满了私家车,就连正对校门的位置也未能幸免。下午4点40分,通学车开到学校南门附近,但学校门前的空间已被3辆私家车占据。安保人员劝阻后,停放多时的私家车这才驶离。

导改措施待优化

百米小路人车混行如过“独木桥”

北京市宣武外国语实验学校位于西城区莲花河胡同内,胡同不算宽敞,且障碍物较多,别看从校门里走出来的都是中学生,但因为交通混乱,从校门口到胡同口这百十来米的小路,仍有很多家长不敢放手让孩子独行。

9月8日下午,校门一开,半个胡同里便挤满了学生。老师、保安、交警摆开了阵势,护送学生从学校里走出来,不巧的是,同一时间,两辆正在错车的机动车横在了校门口。大批学生从校门口往外走,一些推着车的家长往校门口迎,这两辆机动车像被定格在那里一样,更错不开了。当日放学期间,在校门口错车、掉头的车不少,这样的“定格”画面也多次出现。记者观察发现,校门口这块地方车多,不仅仅是因为有的家长图接孩子方便。北京市宣武外国语实验学校的对面还有一所幼儿园,学校与幼儿园之间的这一区域,成了附近最宽敞的地方,方便错车和掉头。 

“一放学这胡同就进不来出不去!”一位老人来接孩子,一边攥着孙女的手一边抱怨道。老人告诉记者,校门前虽然乱,好歹有交警、老师、保安一起看着,出胡同的这一小段路,才是她最担心的。胡同两侧的便道很窄,其中有一段路,行人不得不和汽车、电动自行车等混行。记者看到,确实如老人所说,在这条窄路上,车辆和行人都在挤“独木桥”。

12345市民热线里反映莲花河胡同拥堵的市民不少,除了学生家长,还有住在这条胡同里的居民。记者在现场看到,交管部门做出了一些调整:在莲花河胡同南口设置了提示牌,上面写着“护学通道 上下学时段机动车请绕行”。现场交警也证实,学生上下学时,这条胡同道路就导改为单行线,即:车辆不能从胡同南口驶入。 

既然是单行线,胡同里怎么还有这么多错车的画面呢?熟悉情况的家长告诉记者,这项措施在早高峰相对管用,因为不涉及“车等人”的问题,家长要么把车停在胡同口,让孩子走到学校,要么绕行到胡同北侧,走一个顺时针的微循环。但在晚高峰,效果就打折扣了,“好多家长在提示牌立起前,就早早地把车开进了胡同。所以这块牌子只管住了胡同口,管不到胡同里面。”

“既然有单行线的导改办法,不如更完善一些,不光是胡同口,把学校到胡同口这百十来米的小路都管起来。”有家长建议,在学生上下学时段,借用胡同的半幅车道,通过软隔离等方式,给步行的学生和家长划出一条临时的通学路。

路口骑行不畅

不少孩子冒险逆行上学

早高峰,海淀区中关村大街与双榆树北路交会的丁字路口有点乱。从早7点至7点20分,短短20分钟里,从这个路口一路逆行到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门前的非机动车不下百辆,其中大部分是骑自行车的学生,还有一部分是骑着电动自行车送学的家长。 

骑车上学的学生有的从中关村大街由南向北骑行,有的从双榆树北路由东向西骑行,两股车流聚到丁字路口东侧。学校在路西侧,学生骑过马路,再逆行近300米就到了校门口。

在学校门前,同样能看到交警、保安忙碌的身影,他们引导学生进入校园,也劝导开车送学的家长即停即走,不要长时间占道停车。有家长和周边居民提议,交管部门和校方能不能再管得“宽”一些,因为学校周边交通安全隐患最大的地方就是中关村大街与双榆树北路交会的丁字路口。

双榆树北里西区就在这个丁字路口附近。居民周先生说,每天早上他开车上班时,都和斜穿逆行路口的学生有交集,“孩子们天天这么违规骑行,很危险。”

这条近300米的“逆行路”上,学生要面临的隐患点不止路口一处。这个时间段也是上班高峰,迎面而来的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不在少数,逆行的学生还得随时提防从旁侧路口开出来的机动车。

有家长认为学校门前的隔离带没有设置通行口,导致学生没法从正对校门的地方过马路。还有家长建议相关部门早高峰时在这段“逆行路”上设置一道软隔离,类似潮汐车道,让孩子能更快更安全地抵达学校。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陈圣禹,景一鸣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