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政务要闻

星城点亮科学之光 长沙市科协立足“四服务”助力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

发布时间:2025-09-12 19:18:07

唐 璐

一批崭新的科普教育基地挂牌启用,成为市民身边的“科学课堂”;一批重点实验室发布科研成果,集中展示长沙在前沿科技领域的硬核实力……9月12日,秋意渐浓的星城长沙将迎来一场科普盛宴——以“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的2025年“全国科普月”长沙主场活动盛大启幕。

今年科普月,长沙市科协将携手多方力量持续“上新”——科技集市、公民科学素质知识竞赛、星城科学讲堂、公益科普嘉年华、科普讲解大赛等活动接连亮相,把科学知识送进社区、送进校园、送到群众身边,让科普真正“接地气”“冒热气”,持续掀起全民参与科普的热潮。

近年来,长沙市科协锚定“服务科技人才、服务科技创新、服务科学普及、服务组织建设”四服务主线,坚持党建引领,突出协同创新,强化服务下沉,推动全域科普,全面提升科技服务效能。两年来,长沙获批中国科协“创新驱动示范市”,市科协首次在全市绩效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在科技人才培育、成果转化落地、全民科学素养提升等方面交出亮眼答卷,为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党建引领聚合力,夯实科协工作“强支撑”

党建引领聚合力,发展才能有底气。

“科技工作者在哪里,科协的工作就要延伸到哪里;科技工作者的需求是什么,科协的服务就要聚焦什么。”7月18日,在中南大学开福校区(芙蓉实验室),长沙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郭瑞的话掷地有声。当天,市科协在此举办第四期“求实科技人文体验式党课”,将党建课堂搬进实验室,让思想引领与科研实践深度交织。

不同于传统的党课形式,这场活动通过沉浸式参观、互动式交流,引导科技工作者在实验仪器和科研成果中感悟思想伟力,汲取奋进力量。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常务副院长、芙蓉实验室副主任武明花深有感触:“湖湘科学家精神中蕴含的担当、求实与创新,是湘雅与企业合作的坚实信任基础。市科协搭建的平台,正是推动这种精神传播与成果转化的桥梁。”

这样的党课不仅点燃了科研人员的激情,也触动了青年学生的心灵。初中生李锦阳坦言:“这堂党课像一台‘盾构机’,掘开了我认知的岩层。”曾经的他“不求上进”,如今却在笔记本上郑重写下:“湖湘精神告诉我,要像雷锋一样奉献,更要像科学家一样,用知识让国家更硬气。”

今年以来,长沙市科协创新打造“传承湖湘科学家精神”党建品牌,联合全国重点实验室,先后组织开展4期“求实科技人文体验式党课”,实现党建与业务工作相互融合、同向发力。

强组织,方能强服务。长沙市科协实施“基层组织聚力”行动,推动组织体系与服务功能“双提升”。近两年,新增5家园区科协、30家企业科协,延伸服务触角;指导10家学会完成换届,举办科技服务能力研讨会,并评选20家“优秀科技社团”,以典型带动整体提升。与此同时,市科协严格落实好干部标准,组织年轻干部赴北京、天津、深圳等地调研学习、拜访院士,拓宽眼界、锤炼本领,为科协事业高质量发展夯实组织保障。

协同创新出实招,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今年3月,一块熠熠生辉的牌匾在长沙揭幕——由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讲席教授徐政和院士与湖南镕锂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南科大材料系—镕锂新能源碳基材料联合实验室”正式成立。该实验室不仅是校企合作的新样板,更是长沙在前沿新材料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

近年来,长沙市科协紧扣产业发展需求,把院士专家工作站作为协同创新的重要抓手,坚持“柔性引才、智力赋能”,构建“引才、用才、育才”多层次服务体系。两年来,市科协先后拜访院士60余位,新建提质20家院士站、45家专家工作站,实现重点产业全覆盖;柔性引进王松灵、丁洪、赫晓东等20余位院士及数百名高层次专家与企业合作,仅今年促成园区企业与院士签约5个项目。

协同创新,成果落地。在长沙博翔新材的生产车间,科研成果转化的脚步铿锵有力。在院士和专家的指导下,公司研制的碳化硅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不仅获得9项专利授权,还成功中标我国首个WZ型号发动机用陶瓷部件,成为唯一中标的民营企业。这一突破,让企业从“跟跑者”跃升为细分领域的“领跑者”。

协同创新的魅力同样体现在学术交流的舞台上。8月,中国机器人学术年会在长沙举行,全球3000余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齐聚星城,200余位院士和资深专家共探机器人前沿。学术盛宴让“智力红利”在长沙加速释放,催生了40余项技术合作与转化。

长沙市科协还积极推动会地协同,新建提质16家全国(省级)学会长沙服务站,构建起创新服务矩阵。去年,联动13家全国学会,动员200余名院士专家组建19个科技服务团,服务企业50余家,破解57项关键技术难题,组建科技服务团数及服务次数位居全国前列。

服务下沉零距离,架起科技工作者“连心桥”

近日,2024年长沙市“小荷”青年人才创新项目立项名单公布,12位平均年龄不到33岁的青年科技人才成功入选。

33岁的孙俊缔专注机器人柔性焊接,研发成果已创造经济价值超3000万元;34岁的袁觅文深耕钨基材料,攻克多项聚变堆关键技术,被评为望城区“攻坚博士”。他们正是长沙青年科技人才的缩影。

“小荷”项目自2022年启动以来,已累计支持52个青年项目,拨付资金超千万元。更重要的是,它不仅提供科研经费,还为青年人才“量身定制”发展方案,在实践中压担子、搭梯子、铺路子,让青年科技工作者尽快“挑大梁、当主角”。

长沙市科协坚持把服务送到科研一线,努力解决科技工作者的“急难愁盼”。两年来,累计走访调研企业300余家,慰问在长院士、省外专家和基层人才200余人次,让科技工作者感受到城市的温度与关怀。

与此同时,长沙市科协不断拓宽人才发展通道:全国率先开展工程系列(技术经济)职称评定,推动科学传播专业职称评审落地,已有25人获评职称;累计举办创新方法培训班5期,培训科技人才2100余人次;两年来,举荐150余名科技工作者获国家、省级表彰或项目立项。

在国际化服务方面,长沙市科协依托“海外人才离岸基地”搭建桥梁,开展20余场国际对接,服务海外人才3200余人次,推动30余个项目落地。与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合作推介4000余项成果,成功匹配1670余项;新建提质47家海智工作站,落地30个创新创业项目,不断提升国际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服务下沉,关怀零距离。长沙市科协正把服务做到科技工作者身边,架起一座座“连心桥”。在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土地上,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正与城市共成长、同奔跑。

全域科普接地气,打造科学素养“提升极”

“原来粮食种子里藏着这么多科学!”在隆平芯谷农业科普研学路线的课堂上,小学生们一边体验稻田插秧,一边聆听专家讲解“种芯”的奥秘。暑期,长沙市科协以“粮安天下、种‘芯’未来”为主题,推出多条农业科普研学线路,寓教于行,寓学于乐,广受师生欢迎。

科普的热度在星城持续升温。6月20日,“百名院士进校园·万名科技工作者上讲台”长沙行动在芙蓉区马坡岭小学启动。自2023年以来,累计开展院士、专家进校园活动百余场,把科研故事带进课堂,把科学精神植入童心,激发了青少年的浓厚兴趣与创新意识。

在传播方式上,长沙市科协不断推陈出新。“科普长沙”微信公众号持续升级,全新上线的视频号引入AI数字人“科科”担任虚拟主播,推出“AI主播说科技”“高阶科普探秘”“了不起的院士”等栏目,以新颖有趣的形式吸引公众关注科学;长沙还发布“科普元宇宙”IP,构建图文、视频、互动体验三大传播矩阵,探索出高质量科普的新路径。

全域科普的建设成效显著。《长沙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深入实施,首次创新提出科普、科创、科研、科教融合发展模式,全国科普日、亲子科学嘉年华、科普大篷车巡展、科普研学等成为“四科”融合发展的特色品牌,吸引线上线下超千万人次参与。实施《长沙市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在3年内培育100家市级科普教育基地。截至目前,已培育市科普教育基地47家,完成目标近50%。全市85家单位获评国家、省科普教育基地,市域范围内科普教育基地实现全覆盖。

青少年科普成果同样亮眼:每年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省赛获奖超过70%以上。仅去年国赛收获2金1银3铜;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参赛队伍达410支,创下新纪录;1530名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五项学科竞赛,多人斩获全国奖牌并入选国家集训队,占比全国近10%。与此同时,科普大篷车驶入城乡校园,把无人机表演、机器狗互动、流动科技馆展品带到孩子们身边,让科学之光洒满城乡角落。

数据最有说服力:2024年,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7.2%,较2022年提升1.5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

从沉浸式党课走进实验室,到院士专家工作站赋能产业;从青年人才的“小荷”成长,到科普大篷车驶进校园……长沙市科协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协同创新为动力,以服务下沉为抓手,以全域科普为载体,在人才培育、成果转化、全民科学素养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

“接下来,长沙市科协将紧紧围绕‘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以系统谋划夯基石,以平台建设强支撑,以品牌塑造聚合力,广泛团结和服务科技工作者,持续释放协同创新活力,全面打响‘科创长沙’的城市名片,为实施‘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注入科协力量。”郭瑞表示。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