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馆里上课,教具是信手拈来的,话题也是停不下来的。”近日,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里的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开讲,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教授桂海潮等北航教师走进展厅,分享科研报国故事,引导学生厚植空天报国情怀。
建成于1985年的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由北航飞机结构陈列室、飞机机库扩建而成。约8300平方米的展厅里,新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世界首款实现垂直与短距起落的鹞式战斗机、天宫空间站模型等300余件航空航天文物精品,以及发动机、机载设备等航空航天展品依序陈列,默默诉说着我国空天事业的辉煌成就。
博物馆二层,桂海潮站在航天展区给学生上科普课,他还和学生们分享了太空环境和生活。约20分钟的讲解知识点满满,可学生们仍意犹未尽,纷纷主动提问。有人说:“桂老师,如果有机会,您想不想再上一次太空?”桂海潮微笑着回答:“当然了!授课之余,我也在保持训练、维持身体状态,只要任务需要,我会随时投入飞行。”
有趣的课堂还吸引了不少来博物馆参观的校外观众。青岛58中高一学生崔中睿激动地说:“我的梦想就是考进北航,桂教授,我该怎么努力?”桂海潮向身旁的学生送出寄语:“你们拥有更加广阔的舞台和机遇。从现在开始,在学校里珍惜时间、好好学习,把每一门课程都学好,把每个知识都理解透彻。课堂之外,还要锻炼身体,拥有强健的体魄,磨砺坚强的意志,让自己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博物馆里,每件展品都是“教具”。航空发动机展区,87岁的刘大响讲授了关于发动机设计制造的知识,勉励学生开拓创新,为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贡献力量;歼-10战斗机前,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副研究员徐远志围绕飞行原理、机载设备、构造等现场教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付丽莎则通过生动的案例,为大家带来了以“赓续传承航天精神,谱写航天强国新篇章”为主题的思政课。
这堂生动的“大思政课”,也是北航每位本科生的必修课。该校自1952年建校时便开设航空航天特色课程《航空航天概论》,多年来已积累形成百余个思政案例,覆盖所有章节和教学环节,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齐头并进。如今,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已成为《航空航天概论》的重要教学实践基地。
该校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硕士生润雨瑄回忆:“大一那年,《航空航天概论》课带我叩开了空天领域的大门。老师在博物馆里带我们认识机翼、起落架、发动机等零部件,让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鲜活。”她说,未来,要继续努力学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发扬空天报国精神。
来源:北京日报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