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身无处抓握、地面湿滑易绊、跌倒呼救无门……对于居家老人来说,跌倒已成为威胁其安全的严重隐患。如何为居家老人筑起“安全堡垒”?记者多方调研,发现针对跌倒“高发区”的适老化改造正逐步得到推广,通过安装扶手、地面处理、应急呼叫等一系列措施,可以构建起守护老人居家安全的“多重防线”。
安装扶手
如厕洗澡好借力 独立行走更稳当
家住西城区椿树街道的苏奶奶,如今已经95岁。两三年前身体状况尚可时,她还勉强能扶着门边、抓着洗手盆,从马桶上起身。但去年以来,苏奶奶的行动变得越发吃力。作为女儿,王阿姨既心疼又担忧,“就怕没站稳摔一跤。”
从街道了解到北京市有关居家适老化改造的补贴政策后,王阿姨积极为母亲申请。“从评估到安装再到回访,工作人员前后来了不下七八次。”她首先想到的就是为母亲加装扶手,“马桶前面和侧面墙上各安了一个,抓着起身能使上劲儿,心里踏实多了。过道里也安了一个,这样走路的时候能搭一把,比扶墙更稳当。”
自从父亲去世以后,吴女士的母亲温阿姨便成了独居老人。“她的腰和腿脚都不太行,上厕所很费劲,只能拽着前面的暖气站起来。”得知有补贴政策,吴女士也替老人申请对卫生间进行适老化改造,“马桶边空间有限,就在右侧装了一个可折叠扶手,不用的时候能收起来。”
在前门西河沿街,家住平房的赵阿姨因脑梗留下半身不遂的后遗症。每次进出屋子时,都会为门口的两个台阶犯愁。“原先没地方抓,腿又不听使唤,摔过好几次了,起身都困难。”在街道的帮助下,工作人员现场测量评估后,很快为赵阿姨装上两个扶手。她抓着试了又试,满眼都是欢喜,“这下再不用提心吊胆,女儿也放心了。”
小小扶手背后,其实还有很多讲究。“竖向扶手属于动作辅助型扶手,比如转身、进出门或换鞋时使用,更常见的横向扶手属于行动辅助型扶手,比如在过道行走时可以抓握支撑。”据北京安馨在家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馨在家”)资深介助安全师兰皓介绍,安装扶手前,需要先依据老人身体情况和行动路线确定安装位置,同时需要判断墙体情况,安装时根据老人的身高等因素确定具体安装高度,“卫生间的扶手还有防滑防水防潮的要求,一般选择树脂材质。”
地面处理
消除高差防绊倒 做好防滑少摔跤
在不少老人家中,地面潜藏的隐患也不容忽视。“过去卫生间地面稍微有点水就容易打滑,好多年前我就摔过。洗澡的时候更紧张,万一滑倒可不是小事。”家住西城区广外街道的苗阿姨身患癌症,老伴又因脑梗导致腿脚不利索。前段时间,老两口决定给屋里来个“大工程”,“把卫生间的地砖全部拆掉,换成专门的防滑地砖,这样地上有水也不怕。”
家住朝阳区八里庄街道的刘阿姨今年84岁,做过关节置换手术的她,走路不太方便,最怕脚底打滑。“有时候还会因为脑供血不足突然晕倒,从去年到今年,已经在卫生间摔了三次。”
女儿放心不下,特意买来防滑垫。“刚好政府还有补贴政策,在街道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又添置了沐浴椅。”刘阿姨发现,沐浴椅底部有专门的防滑处理,比普通的塑料椅要安全很多。
除了解决“滑”的问题以外,预防老人跌倒还必须清除“绊”的障碍。像很多老房一样,胡阿姨家的卫生间原来也有地台,进出时极易绊脚。再加上里面还有浴缸,既占地方又有风险。在适老化改造过程中,北京易享生活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易享生活”)的工作人员为其拆除了地台和浴缸,打造无高差的平整地面。
在海淀区海淀街道,单阿姨家同样曾深受地面高差困扰。尽管厨房门口两厘米左右的小坎并不起眼,但端着饭菜进出时,很可能被绊倒。而卫生间门口三厘米左右的小坎,也成了单阿姨起夜时的一道障碍。
“过去很多房屋都没有考虑无障碍通行,那些过门石可能会增加老人绊倒风险。”安馨在家兰皓说,按照无障碍设计相关标准,坡道的坡度比例最高不得超过1:12,也就意味着1厘米的高差,要用12厘米的坡道来解决,这在居家环境中通常很难实现,甚至可能因为坡道向外延伸过多,制造新的通行障碍。因此,针对5厘米以下的高差,一般选择用断差消来解决。
应急呼叫
发生意外及时呼 无感守护自动报
一旦老人在家中发生跌倒,如何第一时间寻求帮助?
近期,石景山区八角街道启动高龄独居老人居家安全保障行动,84岁的张阿姨正是受益老人之一。张阿姨患有骨髓瘤,每月需进行一次化疗。腰部曾做过手术,走路时得扶着墙面才行,偶尔还需要拄拐。独居的她害怕跌倒,更怕跌倒后呼救无门。
八角街道联动易享生活,为张阿姨配置智能语音呼叫守护仪。在入户评估时,工作人员仔细观察老人的日常活动轨迹,精准排查家中最易发生危险的区域,再结合老人的身体状况与生活习惯,为守护仪选定最优安装位置。
经过考量,张阿姨家的智能语音呼叫守护仪被安装在客厅通往卫生间的过道里,这样既能确保她在卫生间遇到紧急情况时,呼叫指令被清晰接收,又能兼顾她白天多在客厅活动的习惯。
这款智能语音呼叫守护仪可预先绑定5位家人的手机号码,当老人发生跌倒或身体不适时,只需说出预先设置好的呼叫词,设备就能立即自动拨通绑定的家人电话,实现实时通话。
在海淀区万寿路街道,独居的陈奶奶虽然行动能力还算正常,但孩子不放心,还是选择给她在卫生间安装了跌倒检测雷达。
“这种智能设备可以实现无感守护,一旦检测到跌倒等紧急情况,就会自动触发警报,并将信息同步给相关人员,确保老人得到及时救助。”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经理孙诺表示,跌倒检测雷达大多会安装在卫生间和公共区域玄关顶部,“除了独居老人以外,其他居住方式的老人也可以选择。相比起摄像头来说,这种设备也能更好地保护隐私。”
调研手记
既要“改得好”又要“用得对”
调研走访中,记者发现,适老化改造的“安全防线”已逐步进入更多家庭,但在落地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待完善之处。
一方面,“改造不到位”的情况仍普遍存在。有的改造看似应有尽有,但细节考虑不足,导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比如,有的家庭虽然加装扶手,可是高度不合适、位置不合理,老人觉得“不好用”,甚至“碍事儿”,最终沦为摆设。要想让改造到位,专业的入户评估至关重要,应当结合老人身体状况、活动轨迹、居住空间等量身定制,避免流于形式。
另一方面,“改完没用对”的问题也时有发生。部分老人或家属不清楚一些辅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导致功能没能充分发挥。此外,改造后的定期维护也容易被忽视,比如防滑涂料磨损后应及时补刷、扶手出现松动后要重新固定,否则可能让安全隐患“死灰复燃”。
适老化改造不仅是“硬件升级”,还需要“服务跟进”。社区可以组织实操培训,指导老人和家属正确使用常见辅具或智能设备;企业可以提供回访服务,及时调整不合适的设施;政府可以进一步做好监督工作,确保相关政策得到落实。唯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让适老化改造成为老人居家安全的“定心丸”。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来源:北京日报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