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康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每当吟诵起刘禹锡的这句诗,心中总会涌起对秋天别样的思索。对待秋天,文人墨客向来有着不同的态度,大致可分为悲秋与兴秋两派,而这背后,实则蕴含着对生活截然不同的理解与感悟。
悲秋一派,在历史的文学长河中源远流长。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起,秋便与悲伤、寂寥紧密相连。秋风乍起,落叶飘零,万物由盛转衰,这种自然景象的变迁极易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愁绪。在他们眼中,秋天的每一丝凉意,每一片落叶,都像是命运无常的象征,是繁华落尽的无奈与落寞。寒蝉凄切,似乎在低吟着时光的匆匆;草木凋零,宛如生命走向尽头的预告。这种悲秋的情绪,是对生命消逝的叹惋,是对时光不再的怅惘,在许多文人的笔下流淌成一篇篇哀伤的诗篇。
然而,兴秋一派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视角。刘禹锡以其独特的乐观与豁达,高呼“我言秋日胜春朝”,看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觉秋日自有冲破束缚、奋发向上的力量。黄巢更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的豪情,让菊花在肃杀秋风中绽放出挑战困境的锋芒,成了兴秋笔下最坚韧的符号。
在兴秋的阵营里,毛泽东的笔下秋景更是气象万千。他站在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深秋时节里,万物非但没有衰败之态,反倒满是蓬勃的生命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画面,尽是对秋光的礼赞。到了《浪淘沙·北戴河》中,他又写下“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同样是秋风,在他眼中却不再是悲戚的引子,而是时代变迁的注脚,是旧貌换新、山河重整的壮阔见证。这般视角,早已跳出了对季节的单纯感慨,将秋融入了家国情怀与理想抱负,让秋日的意境更添厚重与豪迈。
于我们普通人而言,秋天又意味着什么呢?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与困境,就如同秋天的肃杀之气,给人带来压力与挑战。当我们以悲秋的心态去面对时,便容易陷入消极与沮丧之中,被困难轻易打败。但如果我们能秉持兴秋的态度,便能从秋天的变化中汲取力量——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它提醒着我们,只要曾经努力耕耘,就一定会有收获;即便面对生活的“秋风”,我们也能像诗中那挺立的秋景一般,保持坚韧与乐观,绽放自己的光芒。
生活犹如四季更迭,有春的明媚,也有秋的萧瑟。我们不应只沉醉于春天的繁华,而畏惧秋天的到来。学会在秋天中寻找希望,在困境中保持积极,方能如刘禹锡、毛泽东等人一般,拥有豁达的人生态度。让我们用兴秋的情怀去拥抱生活的每一个阶段,无论风雨如何,都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踏出属于自己的坚定步伐,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曾康乐,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中南大学法学院在职研究生毕业。曾担任某央企驻湖南分公司负责人。发表小说、散文、论文近百篇)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