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王府中环南门外,有一座古朴典雅的王府大门,孤零零地立在街头。大门屋顶是灰色筒瓦、大脊,垂脊上有仙人走兽,面阔三间,中间大门漆红色,梁枋施彩画,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它不凡的身世。
这座王府大门,是晚清皇族爱新觉罗·溥伦和溥侗兄弟的宅邸——伦贝子府的大门,原址在大甜水井胡同19号、21号院。后因王府井大街扩建改造,伦贝子府在王府中环西侧迁址重建,独留这座大门在原址。
清朝皇帝对宗室封爵有十二等爵位,贝子是排在亲王、郡王、贝勒之后的第四等爵位,算是显爵。但伦贝子府规模并不大,东西两路四进院落,西路正房只有三间,东路是五间,在北京众多王府中毫不起眼。它的特别之处在于,1904年曾被“复制”到美国。
“复制”的伦贝子府客厅里,铺着华美的地毯,摆着精致的紫檀椅、紫檀桌。
1902年,美国确定在圣路易斯举办世界博览会后,特派专使来中国宣传世博会,并向清政府发出了参展邀请。慈禧太后以年老体衰、不便远行为由婉拒了美国驻华公使的邀请,但应允会派亲王赴会,以示友好。
慈禧太后虽然答应了,但到底派哪位王公率团参展,一时迟疑不决。在工部左侍郎盛宣怀、湖广总督端方和两江总督魏光焘等重臣的建议下,1902年年底,慈禧太后任命溥伦贝子为清政府世博会参展团的正监督,负责“一切赴会事宜”。
溥伦在清朝皇室中身份很特殊。他是道光皇帝长子的长孙,溥字辈中排第一。同治皇帝载淳无子,驾崩后理应从宗室中下一辈,也就是溥字辈中选即位者。但慈禧太后为了垂帘听政,选择让载湉继承皇位,即光绪皇帝,把溥伦排斥出局。直到慈禧太后晚年,溥伦才逐渐被重用。
1904年,溥伦在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的开幕式上。
这届世博会,清政府第一次以官方名义出席,为此下了血本。据当时的上海《东方杂志》披露,清政府在直隶、山东、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等11个省,筹集了75万两白银作为参展经费。各地商人也积极参会,在溥伦给外务部的报关放行咨呈中显示,随团赴会的商人有75位。
1903年,清政府派参展团副监督黄开甲率36名工人,先行赴美,负责中国馆的建设、布置展陈等。美国主办方向黄开甲建议把清宫局部作为展品展出。当时包括德国和法国在内的其他参展国,都已决定复制其国家的地标建筑。
黄开甲不敢擅自做主,于是给在北京的溥伦发电报请示。溥伦哪里敢把清朝禁宫复制到美国?他灵机一动,给黄开甲回电称,可以把自己府邸的客厅和卧室原样复制,送世博会展出。
就这样,伦贝子府的客厅和卧室被复制到了圣路易斯世博会的中国馆内。从后世流传的照片看,伦贝子府的客厅铺着华美的地毯,摆着精致的紫檀椅、紫檀桌和各式各样的瓷器,墙壁上挂着水墨画;卧室里有硬木花罩床,花罩镶金,雕刻精美,床上铺锦被,两侧挂着刺绣帘,处处彰显奢华之气。据说,世博会期间,曾有中国艺人在溥伦的“卧室”里演奏《茉莉花》。
1904年,溥伦率代表团离开京城,途经日本抵达美国首都华盛顿,受到时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接见。世博会开幕后,中国馆的古典建筑引起了轰动。其中,伦贝子府的客厅和卧室尤其引人注目。这是西方公众第一次见到清朝皇族成员的居室,美国媒体甚至将其称之为“夏宫”。
《东方杂志》转引一篇英文报道说:“在万国博览会上,中国皇室的展品是溥伦王子住所的复制品。在寝室中间放着一个开启的宝亭,有一座宝塔,还有插着百合、牡丹和玫瑰的金鱼池;王子的寝床、客厅和画室,到处是世界最高雅的刺绣极品,中国的地毯制造艺术就是在地板上也能看到……”
据博览会官方指南介绍,中国馆是以伦贝子府为蓝本设计的。然而,英国建筑公司通和洋行作为中国馆的设计方,对原始设计进行了大量修改,糅合了中国南方建筑的特征:屋顶角部曲线夸张,屋顶脊上有人物木雕、镂空的雀替……使中国馆变成夹杂西方想象的混合体。
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的中国馆,由牌楼、八角亭、水池和一座五开间的厅堂共同组成,据说当时花了12万美元。
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中国馆内部,网罗了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
中国馆的庭院前,立了一座牌楼。庭院和牌楼之间,还设置了一个亭子,与水池一起构成花园般的布局。这种格局在中国并不常见。所谓的中国馆,其实是西方人对中国建筑元素的拼贴。可见,当时积贫积弱的清政府在西方霸权面前,并没有多少话语权。
来源:北京日报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