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分级诊疗制度加速推进的背景下,社区医院作为老年人日常就医的“第一站”,其适老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万千老人的幸福感。记者近期走访北京多家社区医院发现,从人工挂号窗口、无障碍卫生间、低位服务台等硬件设施,到中医诊疗、药品供应、上门服务等软性需求,社区医院正在逐步实现更优的适老化改造。然而,医疗资源不均衡、人才短缺、服务能力差异等情况仍客观存在。
就诊
老人渴望在社区医院看上中医专家号
早上8点半,海淀区田村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诊区已人头攒动,而四楼的中医诊区却略显冷清。“今天两位副主任医师都不在,人就少了。”家住附近的罗大妈最近频繁头晕,特意选了人少的日子来做针灸。“这儿的每个医生态度都特好,但论效果,我还是更相信专家。”罗大妈一直来找中医科的一位副主任医师问诊,几年持续下来,身体各方面都调理得不错,她说,这里隔周还有一位外聘专家来坐诊,那两天是中医科人最多的时候,基本一整天都在排队,“大家都希望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大专家的号。”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关村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诊区。上午9时,中医综合诊区和中医全科诊区外都排起长队。当天出诊的9位院内中医里,有3位主任医师、3位副主任医师,此外还有一位外聘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坐诊——正是这位专家,让家住知春里的谭大妈特意让儿子一早来挂号。“上次感冒咳嗽,吃了郭大夫开的药就好利索了。这次坐高铁受凉,看到她来出诊,就赶紧再来找她看看。”谭大妈笑着说。
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中医在慢病调理、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优势逐渐被认可,老年人对于社区医院中医诊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但各个社区医院,由于建设时间、规模、覆盖人群不同,在中医方面的医疗资源配置还不均衡。”海淀区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心办公室主任伊毅举例说,中关村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于1983年,同时还是海淀区中医医院,除全科外,该院的中医科是门诊量最大的科室,拥有20多人的医护团队,还有七八位外聘、返聘的外院专家,每天平均有十一二位医生出诊;而一些规模较小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可能仅有五六位医师,外聘专家数量也很少,每月仅出诊一两次,难以充分满足老年人在家门口看专家的需求。
人才短缺是制约社区医院中医服务发展的瓶颈。记者查询发现,目前有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招聘中医相关岗位。《“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引导中医药人才向基层流动。但在落地过程中,仍面临困难。“不少医学生毕业会优先选择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对他们的吸引力有限。”伊毅坦言。
开药
“缺药登记”打通药品供应“最后一公里”
家住大红门附近的刘大爷曾有过“开不到药”的困扰——他患有慢阻肺,需要长期服用一种特殊的哮喘药物,此前周围的社区医院和三甲医院都没有,“每两周就要坐2小时车去朝阳区的一家医院开药,我腿脚不好,去一次特别折腾,回来得缓大半天。”回想起曾经的“买药难”,刘大爷仍记忆犹新。
在老年人对社区医院的需求中,“开药”是最普遍的诉求。“由于社区医院的功能定位以对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为主,药房规模有限,药品配备数量平均在600种左右,与三甲医院上千种的药品配备数量存在差距,所以会出现老人在社区医院开药不能立即满足的情况。”大红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肖德彪解释道。
为解决老年人的“个性化用药”需求,北京市自2017年起在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行“缺药登记”服务。记者在大红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药房看到,柜台上张贴有一个“二维码”,手机一扫之后便可以登记自己的用药需求。“居民可以通过家庭医生、药房登记或小程序提交用药需求,之后先由药师和医生进行用药评估,通过后,再从北京市阳光采购平台上为居民进行采购。”肖德彪说,他所在的医院,对缺药登记有明确的时限要求,“1天内响应,3天内答复能否采购,7天内保证居民拿到药。”
“缺药登记”服务让刘大爷的用药难题得到了解决。近一年半的时间,临近用药周期时,他就告知自己的家庭医生,医院就会提前帮他采购,按时配药。
“缺药登记”不仅能满足老人个性化的用药需求,还能帮助社区医院动态调整常备目录,优化现有的药品结构。“我们每季度会分析药品销量,要是某种药长期没人用,就会从常备目录中剔除;如果某种药有5个人每人临时采购3次以上,说明临床需求稳定,就会考虑纳入常规目录。”肖德彪介绍。
不过,并非所有药品都能通过社区医院的“缺药登记”开到。“出于用药安全考虑和社区医院的诊疗范围所限,一些需要监测血药浓度的药品、专科用药、麻醉药品,以及其他一些需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药品,还有保健类药品,不适合在社区医院获取。”中关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王红提醒。
上门
公益为老服务模式需要激励可持续
对失能失智老人、高龄老人等行动不便的群体而言,上门诊疗是他们对社区医院最迫切的需求之一。“最常见的就是如换导尿管、插鼻饲等管路护理类的医疗需求。”大红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浦佩佩介绍,这样的需求非常频繁,但如果老人每半个月就要去大医院更换一次,时间、人力、金钱成本都很高。
记者走访发现,目前北京多家社区医院已经推出如巡诊、随访、康复护理、健康指导、送药等各种上门服务,家庭病床也正在陆续开展。而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上门服务多为公益性质。例如,有的社区医院的家庭医生团队会联合居委会、志愿者,为老人提供每月1次的免费入户巡诊服务。
但这种“公益模式”的可持续性正面临挑战。“辖区内老人多,但社区医院医护人员有限,定期上门巡诊难以覆盖所有老人。”一家社区医院的负责人坦言,免费服务初期靠医护人员的“情怀”支撑,但长期下来,人力成本和积极性不足问题也逐渐凸显。
该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名医生带一名护士上门服务一次,来回至少需要1小时,但这个时间,医生在门诊能看4至5位病人,其绩效收入也更高;而且上门服务还存在不可控的医疗风险,也让医护人员有所顾虑。
为平衡人力资源,大红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集约式上门服务”模式。“上门诊疗实行预约制,每天下午安排一组全科医护人员,集中为预约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既能提高效率,也不耽误其他医生的门诊工作。”浦佩佩介绍,这种模式避免了“分散上门”导致的人力浪费。此外,该院的上门诊疗服务也按照北京市相关标准收取“出诊费”,“由政府补贴、家庭、医保共同承担服务费用,既能满足老人上门服务的需求,也能提高医护人员的积极性。”浦佩佩说。
智库观点
人才引育+科技赋能 让社区医院未来的适老服务更精细
社区医院未来的适老化服务,如何才能更精细呢?
建国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熊卫红建议,首先,要加强社区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打通社区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空间,提高岗位吸引力。其次,“科技赋能也是适老服务提升的关键。”熊卫红设想,以街道为单位打造医养结合的信息化平台,将社区医院、养老驿站、志愿者、相关政府部门等资源整合到一个平台上,由第三方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并负责专业运营。“老人有需求可以在平台上下单,比如医疗需求就派单给社区医院,养老需求就派单给养老驿站,实现老人不同需求的‘精准匹配’。”此外,平台还可以自动发送信息与语音提示——例如“明天该开药了”“下周有免费体检”,无需医护人员挨个打电话通知,用技术手段减轻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负担。
“老年人大多‘多病共存、多药联用’,所以精准专业的用药指导非常必要。”中关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王红认为,社区医院应大力发展专门的“药学服务门诊”,由专业药师为老人提供用药评估、咨询、教育、用药方案调整建议等更精细化的药学服务。“药学指导也应该往‘高精尖’发展,可以引进相关技术,例如通过药物基因检测,来判断老人是否适合某种药物、会不会产生耐药性等,让老人的用药更安全、更精准。”
海淀区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心办公室主任伊毅则建议要充分发挥“医联体”的作用:“通过‘医联体’机制,社区医院可以聘请上级医院的专家定期到社区坐诊、带教,既能满足老人‘家门口看专家’的需求,也能帮助社区医院的医生提升诊疗水平。”
来源:北京日报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