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北京要闻

老人出门为何更爱坐公交而不是地铁?还有哪些障碍?

发布时间:2025-10-15 18:40:16

老年人出行的便利程度,是衡量社会适老化水平的重要标尺。从公交地铁的进站门槛,到站台等候的设施细节,再到乘车过程中的便捷顺畅,每一处设计都直接影响老人能够“敢出门、爱出门”。近日,记者走访北京多座公交站、地铁站发现,尽管无障碍设施逐渐增多,但仍有诸多障碍阻碍着老人出门的脚步。

构建真正适老化的交通体系,需从细节入手,以老年人需求为核心,打通出行全链条的“堵点”,将脚下的障碍转化为畅通的坦途,让老人拥有自主出行的底气与尊严。

进站之困

高台阶拦住出行第一步

进站是老人出行的起点,却常因设施设计与老人需求脱节,成为老人出门的“第一道坎”。无论是通向公交站台的无电梯天桥,还是地铁站“一眼望不到头”的高台阶,抑或站台上的坡道缺失或“断头”,都让老人“望而却步”。

在西三环中路旁的六里桥北里公交站,主路与辅路站台间需通过天桥换乘,一上一下将近90级台阶,让腿脚不便的老人很犯难。家住附近的胡大爷和老伴,时常要到主路上的公交站,坐“300外”到女儿家去。为避免上天桥爬楼梯,两人过辅路马路后,一位从站牌下的狭窄空隙猫腰钻过,一位侧着身子费力穿过座椅栏杆。“知道危险,但老伴膝盖有骨刺,台阶实在走不了。”胡大爷的无奈并非个例,记者观察的20分钟内,就有5位老人以这种危险方式进站。

更关键的是,天桥上的细节设计很不适老:天桥台阶两侧无高度合适的连贯扶手,约1.2米高的栏杆让矮个子老人难以借力,从路面到天桥的台阶中间仅有的斜坡还常被不守规矩的外卖车占用,老人拉着菜车上下时,不仅费力还面临碰撞风险。甚至,从天桥下到站台的台阶处都没有设置坡道,更让拉着车的老人举步维艰。

记者探访发现,类似情况在三环沿线多个公交站普遍存在。采访中,不少老人都期盼着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天桥上“加装电梯”。

坐轮椅的老人则面临更多阻碍。梅园站、肖家河站等公交站台四周都是台阶,没有设置可供轮椅通行的无障碍坡道,坐轮椅的老人只能在机动车道等车。马连洼西站的公交站台,虽有坡道,但坡道与站台路面的连接处有几厘米的“小坎”,极易让轮椅被卡住。而红庙路口北站坡道尽头对着灯杆或护栏,轮椅上了站台也无法移动。“我们不需要特殊照顾,只想要一条能顺畅进站的路。”日常靠轮椅出行的赵大爷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相较于公交车,老年人更不爱坐地铁。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许多地铁站的高台阶实在让老人犯怵。在一些老地铁站,没有安装直梯,甚至有些出入口都没有扶梯,一眼望不到头的高台阶,吓退了老年人。

在1号线四惠地铁站A口,没有无障碍直梯,要想从其两侧进站,只能费力爬上40多级台阶,虽然西侧设置了无障碍爬楼机,但老人普遍不愿“麻烦”。而若是要从对面的公交枢纽过天桥进地铁站,只能是“坐扶梯上,走楼梯下”,且楼梯两侧也无适配的扶手,老人只能勉强扶住爬楼机的轨道,缓慢移动。

等车之苦

设施缺失错位不方便

等车是老人出行的高频场景,但部分公交站台的设计缺陷,让老人的等待变得有些困难。狭窄的空间、错位的候车厅与不合适的座椅,都在消解着老人出门的意愿。

“这哪是公交站台?简直就是在马路上等车!”朝阳路南侧的小庄路口东公交站,站台设在仅40厘米宽的路侧台阶上,引得许多老人频频吐槽。由于台阶狭窄,几乎无法站人,老人等车只能挤在一旁的行车道上,小心翼翼地躲避着自西向东驶来的各种自行车、电动车。“高峰期人多站不下,日晒雨淋也没处躲。”常在此等车的王大妈满是抱怨。圆明园西路旁的小清河公交站也很危险,这个站台设置在主路和辅路之间,仅1米多宽的站台被电子站牌占去大半,老人若是想要绕过站牌到站台中部等车,只能用手扒着站牌小心翼翼地侧身而过,不然就得走到车流不息的行车道上。

这样狭窄的公交站台,自然没有候车亭、座椅供老人遮阳、休息,但在另外一些相对宽敞的公交站台,“适老化”设施也设置得并不尽如人意。

阜成路辅路南侧的航天桥西公交站,有20多趟公交线路在此经停,这里东侧设置了6块公交站牌,每一块站牌代表不同线路的等待点,但站台的4组候车厅却全设置在西侧,距离东边最远的一块站牌将近40米。中午太阳正烈时,从空军总医院看病出来的老人,只能在东侧站牌旁暴晒等待,或退到后方平房的阴凉下躲避。“多数线路都在东边停,要是在西边的候车亭下等车,车来了,我这腿脚哪能跑得过去呢?”80岁的吴大爷提着药袋,在太阳下晒得额头上满是汗珠。

田村路北侧的畅茜园小区公交站,站台上没有设置能提供遮阳的候车亭。中午时分,头顶的太阳晒得人睁不开眼。一位正在等车的老人,只得到路边有树荫的人行道上等待,但又怕错过车,不时还要走到站台上眺望,就这样来回反复了好几次。

公交站台的座椅设置也很受老人关注。但记者探访发现,还有一些公交站台,目前并没有设置供等候休息的座椅。而一些已经安装的座椅,高度也不“达标”,例如路西侧的上地南口、路东侧的上地西里公交站,座椅高度37厘米左右,低于45厘米的标准高度,腿脚不便的老人容易“坐不下、起不来”。

乘车之难

公交“一步登车”尚待提升

老人不愿坐地铁,除了进站的高台阶外,还因乘车过程中会遇到购票难、地铁标识不清等问题。“地铁线路开得越来越多,这线路图密密麻麻的,小字根本看不清。”在呼家楼地铁站,不会刷码进站的钱大爷站在一台自助购票机前犯难。在该机器上买票,需先选线路再选站点,钱大爷看不清要去的地铁站在哪条线,也不知票价,迟迟不敢操作。一旁的一台新型“网络取票机”上,虽然能直接搜索站名,但需用拼音首字母输入,平日里用手机时习惯手写和语音输入的钱大爷也有些难以适应。“虽然有工作人员会热心帮我,但还是希望自己也能操作。”钱大爷说。

地铁标识不清也常让老人“迷糊”。除了换乘麻烦之外,想要轻松地找到直梯、扶梯,有时对老人来说也并不容易。在内部有直梯的地铁站,大多在墙上或头顶的指示牌上有指引标识,但标识的数量、位置不一,指示箭头方向也时常转换,对反应能力弱的老人来说,一个慌神儿,就容易找不到。

而在不同线路之间换乘时,有的地铁站有扶梯和楼梯两种选择,但有的扶梯处缺乏指引标识,让老人也无法轻松找到。例如在10号线国贸站换乘1号线时,3个换乘路线中两侧是扶梯、中间是40多级台阶的楼梯,但下车后,两侧的扶梯却没有清晰的指示标识,老人只能走着来回寻找。

不过,记者发现,有些地铁站的标识方式很值得借鉴。例如14号线的北工大西门站,不仅墙上、头顶有直梯标识,从站台到站厅,地面都有连贯的动线指引着直梯的方向和位置,老人只要跟着地上的指示箭头一直走,就可以顺利找到。

对于更常坐的公交车,乘车时能够“一步登车”是许多老人的愿望。但记者在部分公交站观察时,发现老人的这个愿望有时也会落空。在圆明园西路北口站,10趟进站的公交车中,有七八辆停靠在距离公交站台目测40厘米以内,平均步幅在30厘米至40厘米的老人大多可以实现“一步登车”,但有的司机停车速度快、急刹车且停在离站台半米之外,对一些腿脚不便的老人来说,上车就很费劲。这里的站台高20厘米,老人需先下站台,再扶着车门把手用力一蹬上车,“这一下一上,膝盖得用两次力。我们理解司机辛苦,但能不能多为老人想想,停得再近一点、慢一点?”69岁的李大妈期盼着。

记者手记

以“细节温度”为老人筑就“无障碍通途”

近年来,北京公共交通的无障碍设施逐步增多,服务也更加贴心。日常独自坐轮椅出行的赵大爷夸赞:“一进地铁,还不等我张口,就有工作人员主动询问我是否需要帮助,从上车到下车都有人照顾。”社交媒体上,也有不少对北京公共交通无障碍服务的点赞。

但“在家不愿麻烦孩子,在外不愿求助他人”是不少老人普遍的想法,他们更想拥有在外自主通行的能力。要让老年人敢出门、爱出门,就需站在老人视角,优化每一处细节:在天桥加装一部直梯、在公交站台修建一条坡道、消除坡道上一个不经意的“小坎”、地铁站里多贴一个扶梯指示的标识、公交车的停靠离站台再近一点……

城市节奏很快,但老人的脚步却很慢。构建适老化交通体系,不仅是解决老人出行问题,更是传递整个社会对老人的关爱。只有消除每一处“隐形障碍”,才能真正实现“障碍变通途”,让老人能自由地走出家门,享受城市的便利与温暖。

来源:北京日报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