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国庆期间,“刹那·稻田音乐季”在海淀区上庄镇千亩京西稻田中启幕,将舞台巧妙嵌入金色的稻田中,也把人们的视线定格到古老的京西稻上。从少到多,再从多到少、从少到精,京西稻记录和见证了北京现代农业和生态的变迁,成为京西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昔日“贡米”上了百姓餐桌
水稻不是北方地区的典型农作物,但京西稻是个例外。
京西稻又称“御稻”,是北京西郊万寿山、玉泉山周边地带生产的优质粳型稻米。300多年前,由清康熙、乾隆皇帝选育“胭脂米”“紫金箍”等稻种,在玉泉山、颐和园周边的北坞、六郎庄、万泉庄等地种植。京西稻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由皇帝选育栽种的“宫廷贡米”。据史料记载,康乾年间,这片区域内种植的京西御稻有1万多亩。
新中国成立后,稻农成为土地的主人,种田有了积极性。政府组织农民挖了排水沟,帮助他们打了46眼电井、自流井,使十年九涝和十年九旱的稻田年年增产。1952年玉泉山下的水稻亩产300公斤,比1949年翻了一番。(1959年9月19日《北京日报》5版,《玉泉山下稻米香》)
1955年,京西稻丰收。海淀六郎庄、巴沟、北坞等六个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共种了6000多亩水稻,平均每亩可以打到370多公斤,比上年增产一成。远大农业社在稻田里抽数穗粒时发现,一般穗头有一百七八十个稻粒,多的能达200多粒,个个都是圆鼓鼓的。(1955年10月18日《北京日报》2版,《京西水稻丰收可比去年增产一成多》)
1956年,有不少稻田获得千斤丰产的好收成。玉泉山下的玉泉农业社约有300亩稻田完成了“千斤稻”的产量计划,其中还有的亩产550多公斤,创下全市最高纪录。(1956年12月19日《北京日报》2版,《水稻千斤丰产纪录不断传来》)
1957年,周恩来总理来到北坞村丰产试验田视察,向实现亩产超500公斤的青年突击队队长表示祝贺。当晚,总理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里用了晚饭,人们欣喜地告诉总理:“京西稻如今已成为群众的普通食粮。”(1979年8月27日《北京日报》3版,《京西稻的故乡》)
从春季整渠插秧到秋季割稻脱粒,水稻的生长期将近200天,在没有高科技的年代,“靠天吃饭”的农业要想获得大丰收实非易事。
为了实现一亩地产近400公斤粮食的目标,六郎庄水稻试验站指导员刘金荣从春季插秧时就谋划起来,要分组突击,分片包干。清晨太阳还没露面,他就和社员们在地里干上了。为了争取时间,他还组织各组开展竞赛。不到十天,全部稻田都栽上绿油油的秧苗,墩墩整齐,成活率高。正当水稻长穗的时候,却遇到干旱。刘金荣便带领社员开动电井,引来昆明湖水,日夜不停地浇灌稻田。同时,天天给水稻除草、追肥、喷药预防虫害等。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六郎庄的千亩水稻一片金黄。为了避免大风造成减收,社员们日夜抢收,有的割,有的运,有的捡拾掉到地里的稻穗,让颗粒归仓。(1961年10月12日《北京晚报》1版,《稻乡的秋天》)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京西稻插秧收割都离不开人。每到农忙时节,从玉泉山下到海淀山后,来自工厂、学校、机关、部队和城市人民公社的义务劳动者都会参加抢收抢种。(1960年7月14日《北京日报》1版,《大干五天种完水稻 大干七天栽完白薯》)
科技加持亩产全市居首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优质稻米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京西稻的生产受到广泛关注,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俗话说“好种出好苗”,要想提高产量,首先要选出良种。1976年,海淀区农艺师王东光组织团队开始对水稻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和单系原种选育。在100株从国外引进的水稻品种中,他挑出4株长势较好的进行“重点培养”,最终选出最茁壮的1株。王东光将该株稻穗定为繁育良种,命名为“越富”。“越富”很适宜京西的水土,不仅分蘖力强、抗病性强,而且蒸出的米饭晶莹透亮,在几十个水稻品种中拔得头筹。五年时间,原本一个稻穗的后代繁育出水稻30余万斤。后来,海淀区4万亩早稻都以“越富”为当家品种,改变了过去水稻品种杂乱的现象。(1981年1月11日《北京日报》1版,《农艺师王东光育出适合本区生长的水稻新品种》)
在上世纪80年代初,京西稻亩产只有400公斤。为提高产量,海淀区成立了科研攻关小组和新技术推广小组,首创了陆地规格化育苗法,可使水稻缓苗快、不伤根,提高亩产。后来,该区引进了测土配方施肥法,用仪器测定土壤的元素含量,定出施肥配方,令水稻亩产增加了10公斤。(1995年10月19日《北京晚报》4版,《海淀区精心培育京西稻》)
不仅如此,海淀区还专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地头,通过采取包队服务、讲技术课等形式指导农民种植优质种稻。由于普遍推广了保温育苗、有效除草和联防虫害等科学方法,水稻大面积丰收。1986年,京西稻总产和单产分别达到2400多万公斤和420多公斤。晶莹透亮、颗粒整齐的京西优质稻米受到市民的普遍欢迎。(1987年2月24日《北京日报》2版,《去年为首都提供优质稻米二千多万公斤》)
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京西稻种植面积达到高峰——近10万亩。水稻品种也在不断更新,“越富”“越富三系”等成为主力。1990年,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单位对京西稻进行全面“体检”,在推广种植优秀水稻品种的同时,对其增施了有机肥,并采取抛秧等节水措施,使产量和质量一度下降的京西稻逐渐得以恢复。1991年,2万亩中低产稻田得到改造,亩产提高了50公斤。经过多年的科技投入,海淀区京西稻亩产已达到503公斤,居本市各区水稻单产之首。(1995年7月18日《北京日报》2版,《京西稻又上市民餐桌》)
丰产的京西稻使农民实现增收。在其他品种的大米每公斤1元还难以售出的情况下,京西稻每公斤1.6元仍供不应求。(1992年11月2日《北京日报》1版,《商品粮的新概念》)
1997年6月,京西稻首次走出国门出口日本,受到当地市场的欢迎。仅一年多时间,京西稻出口数量就从最初的53吨提高到1000多吨。(1998年12月5日《北京晚报》3版,《京西稻米 日本走俏》)
上世纪90年代,京西稻成为海淀农业的重要支柱和享誉全国的农业品牌。
结构调整农户停种京西稻
随着时代的发展,京西稻种植因耗水量大逐渐与城市功能定位产生矛盾。
多年来,京西稻种植于海淀北部的7个乡,灌溉用水主要依靠京密引水渠,此外各乡还打了400多眼机井作为补充。一亩水稻需七八百立方米的水,用水量是其他大田作物的一倍。那时候,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产效益不断下滑,而水稻的生产成本高,市场价格持续走低,每亩水稻的收入在300元左右,投入产出比太低。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海淀农民不再守摊儿种稻,逐年递减种植水稻4万亩。2000年,海淀区在调整农业结构时将压缩种植水稻列为重点,当年共少种1.18万亩,一年节约用水400多万立方米。(2000年6月13日《北京日报》5版,《节水 海淀减种万亩水稻》)
2000年,为保护水资源,市政府宣布京密引水渠不再供应农业用水。与此同时,随着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的加快,传统农业结构已不能适应园区建设的要求,因此,海淀区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大幅调整。从2001年开始,该区正式停止栽种京西稻,取而代之的是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高科技农业。(2000年10月8日《北京日报》5版,《海淀“贡米”停种》)
对于不再种植水稻的农户,海淀区政府拿出补贴,支持改种树木及购苗木、管护等;有关部门还请来北京林业大学的专家教授对农户逐级进行不同形式的业务培训、现场指导。2001年一开春,海淀区北部地区的农户便开始积极挖树坑,平整、深松土地,或栽种大红樱桃、梨枣、红杏等经济林,或种植以杨树为主的片林和花草,先后种下大小林木2000余万株,是前10年平原种植林木总和的两倍还多。实现农业结构调整的第一年,永丰、聂各庄等乡培育的7000亩苗圃当年产生的效益达到几百万元;苏家坨、东北旺等乡在林中实行大豆、香菇、芝麻等套种1.6万亩,当年收益500万元。(2001年12月23日《北京晚报》4版,《海淀种出个花果山》)
截至2015年,海淀区仅在上庄镇的西马坊村、东马坊村、上庄村、常乐村,西北旺镇永丰屯村及四季青镇玉泉村,保留了约1700亩水稻。
入选中国农业文化遗产
作为三山五园地区不可或缺的景观,京西稻并未消失,而是成为海淀区农业最具代表性的品牌和特色产业。
近年来,京西稻田陆续出现在北坞、中坞、六郎庄等多个公园及部分五星级酒店和社区。地处北京三山五园之一“畅春园”遗址的海淀公园,是历史上京西稻主产地之一。2004年,该园建园时特意保留了六郎庄村一亩三分地稻田,将其命名为“御稻流香”景区,作为万亩京西稻田的缩影和文化传承基地。这也是全市第一块公园景区里的稻田。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宛如流动的绿色海洋,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古老的京西稻田。自5月初秧苗插入田间,就有家长专门带孩子到公园了解京西稻的生长情况;到了秋季,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前来挥镰割稻,体验收割稻子的喜悦。(2005年10月24日《北京晚报》5版,《公园稻田开镰了》)
海淀区上庄镇是京西稻的核心种植区,2011年这里建成京西稻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在水稻育种专家的保护和培育下,“紫金箍”等历史品种得到了提纯复壮和传承种植,散落民间半个多世纪的“胭脂米”稻种也重回京城,还原了康熙时期培育和留存下来的珍稀稻种。(2014年6月6日《北京晚报》45版,《京西稻田》)
在西马坊村的稻香小镇,从良种的提纯复壮、育苗、插秧、收割到加工销售,全部采用标准化作业。同时,小镇还采用稻田养鸭、螃蟹等有机化种植措施,在维护水土生态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并通过物联网等高科技手段进一步降低成本,实现了安全优质生产京西稻。(2015年11月6日《北京晚报》7版,《海淀京西稻申报“农业文化遗产”》)
北坞公园是2012年在原北坞村旧址上建成的,特地辟出12片、总面积6.5亩的水稻种植区,为市民再现京西稻花香的历史胜景。原北坞村的村民王文才曾是种水稻的好把式,看到熟悉的稻田秧苗,他面露神往:“公园留下的这一片稻田,就是给大家伙儿留下个念想。”(2012年5月28日《北京日报》9版,《玉泉山下重现京西稻田》)为保证京西稻品质,春天时,北坞公园的稻田里会种植油菜花,既可观赏,也作为后续水稻生长时的有机肥。等5月份市民赏过油菜花,便开始水稻插秧。10月,水稻成熟,收割入仓。冬天,稻田里还会用可降解的有机覆盖物进行景观布置。一年四季,这里呈现出不同的景色。(2022年8月21日《北京晚报》6版,《北坞公园“绿海”起伏稻花飘香》)
从昔日的大田作物,到如今观光农业的热门地标,京西稻不仅是城市公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人们可从中了解京城传统农业的辉煌历史,也能在喧嚣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体验一份宁静与悠然。
来源:北京日报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