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0月16日讯(记者 唐璐 通讯员 林依)10月15日,一列满载哈萨克斯坦优质小麦、大麦等粮食类产品的国际班列,顺利抵达长沙国际铁路港。这标志着中欧班列(长沙)“哈萨克斯坦—霍尔果斯/阿拉山口—长沙”中亚回程粮食类产品国际班列实现常态化开行。此举突破了长期制约湖南粮食进口的物流瓶颈,一条服务本土产业的国际物流“黄金通道”全面贯通,为湖南饲料工业供应链安全与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国际物流支撑。
政府主动作为打通关键环节,推动“湘货湘运”落地
湖南省每年需外调进口粮食约450万吨,主要用于弥补饲料粮供给短板。为响应本土企业从中亚、东欧进口粮食的迫切需求,长沙市政府物流口岸办多次牵头,联合长沙海关、星沙海关、长沙铁路物流中心等单位,赴新疆霍尔果斯、阿拉山口等口岸一线协调,推动实现粮食类产品在入境口岸高效清关后直达长沙的政策突破,使中欧班列(长沙)在成本与时效方面的优势真正落地,有力支撑“湘货湘运”战略实施。
在这一通道建设中,湖南先导国贸作为省内饲料小麦粉进口规模最大的国有企业,充分发挥集中采购与资源整合优势,稳定从哈萨克斯坦进口高品质饲用小麦粉,并通过中欧班列(长沙)常态化运抵湖南,持续供给唐人神、新希望、大北农等本地头部饲料企业。
这一模式有效帮助下游企业降低原料采购成本,增强供应链韧性,保障饲粮供应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从而间接支持湖南畜牧养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强化区域农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班列常态化运行,打造中南地区粮食集散中心
自今年下半年常态化运营以来,该中亚粮食回程班列开行频次稳步提升,目前已实现每周1列的稳定规模。据运营平台中南国际陆港表示,随着本土企业需求的进一步释放,班列开行密度有望在短期内增至每周3至5列。
该班列全程运输时间稳定在15天左右,远优于传统运输模式。货物抵达长沙后,由中南国际陆港集拼中心提供专业拆箱、暂存及分拨服务,快速配送至省内各饲料加工基地,实现从“中亚粮仓”到“湖南饲料车间”的高效链接。
中欧班列(长沙)中亚粮食回程班列的常态化开行,是“通道促产业”发展路径的生动实践。未来,依托该条高效物流通道与集拼中心功能,中欧班列(长沙)将进一步结合湖南及中南地区的饲料产业需求,致力于建设辐射中南地区的粮食类产品集散中心,持续提升对本土产业的服务能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稳定动能。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