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辉
在长沙开福区有一座洪山大桥(俗称洪山桥),采用单塔无背索斜拉设计,被誉为同类型桥梁中的“世界第一跨”,其独特的设计吸引着无数目光驻足。
今年中秋恰逢国庆长假。金风送爽,夜色如洗,我与家人信步至洪山桥畔赏月。桥北长沙大学一带静谧安然,桥南往四方坪方向则灯火流转,夜市喧嚣,湘江风光带的灯光秀璀璨铺展,尽显星城不眠的活力。
我们择定桥南一处观景台赏月。月轮皎洁,高悬于塔索之间。138米高的斜塔如一架竖琴,月光从塔顶倾泻而下,根根钢索仿佛被天神拨动的银弦。路旁树叶镀上金边,浏阳河畔飘来隐约的歌声与欢语。此刻的月亮,不再孤悬清冷,而是被桥、光、烟火气接引人间,成为这座城市夜曲中最明亮的诗眼。
凭栏临风,不由得想起老一辈口中的洪山旧桥。那是一座建于1970年的双曲拱桥,朴素如一位故人,驮起长沙北郊半个世纪的烟火。它见证过恋爱中的年轻身影,陪伴过挑担赶早的菜农,倾听过洗衣妇的笑语与运砂船的汽笛。2016年,因桥体屡被运砂船撞击,老桥终被拆除。
今夜,站在新桥上,恍惚间仍能听见旧桥石板缝里的回响:自行车铃惊起水鸟,捣衣声荡碎河影,炊烟与桂花香缠绕在晨雾与晚霞之间。桥已新,月如旧,唯有水波不停揉碎月光,打捞那些沉入河底的悠悠往昔。
月印千江,人心各异。同一片月光下,情侣读到“人约黄昏后”的甜蜜,游子品出“月是故乡明”的轻愁,建筑师看见力与光的共舞,而那个倚着桥墩歇息的外卖小哥,正静静望着月亮,让这一抹清辉,温柔地敷在疲惫的肩上。岁月虽无情,但月光永远平等,每一颗向往温暖的心,都能在它那里得到抚慰。
洪山桥的月夜之美,正在于它既承载着向前疾驰的城市脉搏,又安顿着向后回望的怀旧情思。新桥与旧影,恰如月轮永续的圆缺,在消逝与新生之间,流转成永恒。
忽然想起李清照的“月满西楼”。千年前那独上兰舟的女子,望的也是这轮月吗?她盼的是锦书,而我们期待的,是远方亲人的一声问候,是万千游子隔山隔水却未曾熄灭的乡情。“绝好洪山桥畔月,照人清梦可怜宵”,原来古今的离愁与牵挂,皆在这月下相通。
子夜时分,月行中天,圆满得近乎剔透。我却忽然觉得,圆满本身或许正是一种缺憾——正因其完美,才更显短暂。一如人生,虽终归尘土,却因有过那些饱满的瞬间,才让所有的经过都值得纪念。
月光,是一场永远不散的中秋。今夜照过洪山桥的这轮月,明年依旧会如期而至。它见证着城市的日新月异,也守护着人间不曾更改的团圆梦。桥会老,楼会新,唯有那一轮中秋月,永远年轻。
(杨辉,男,湖南洞口县人,曾长期在边远艰苦地区工作,在军地多个单位多个岗位摔打磨砺,基层和机关工作经验丰富,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诗歌、研究文章等作品近200篇)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