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北京要闻

西城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

发布时间:2025-10-17 14:24:11

西城区连续两年以直辖市城区组第一名的成绩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这是记者从近日举行的北京市“一把手发布·京华巡礼”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

西城区委副书记、区长郅海杰表示,“十四五”以来,西城聚焦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精细化治理、文化传承弘扬、增进民生福祉五个方面,推进高品质现代化幸福之城建设。去年,西城区GDP突破6000亿元大关,达6038亿元,年均增长5.2%左右;人均GDP超55万元,居全市首位、全国前列。

经济总量稳居全市前三

作为首都经济大区,西城经济总量稳居全市前三。成绩首先得益于西城金融支柱稳固。金融街汇聚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和国家主要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机构总部、金融行业协会,资产规模达156万亿元、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贡献全市近七成的金融业税收。

西城汇聚资管机构260余家,资管规模突破20万亿元,占全市一半、全国八分之一。以北交所为核心的资管生态圈加速扩圈,上市公司超过270家,吸引投资者超800万户。

在国际知名财经媒体IPE(欧洲投资与养老金)发布的2025年“全球资管机构500强”榜单中,西城8家机构入围且均在前300名,占全国57家入围机构的七分之一。

不仅如此,以金科新区、中关村西城园、中国数据街为代表的功能区正在快速发展,形成与核心区定位要求相匹配的现代化产业。

其中,金科新区六年时间完成楼宇改造43.4万平方米,汇聚头部企业269家,注册资本金超1400亿元,产值跃升至千亿级水平,税收贡献是疏解前的36倍。

智能数据标注基地、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启动建设,首个全国性“医保+商保”清分结算中心成功运营,三大通信运营商人工智能大模型全部落地西城,数据要素综合实验区入选项目全市最多。

2024年,西城数字经济规模突破2400亿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超1100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40%以上。

在“两区”建设方面,西城纳入市级项目945个,总金额7682亿元,新增预计投入资金、项目平均金额、落地项目金额连续四年排名全市第一。在上个月闭幕的服贸会上,西城预筹金额突破16.5亿美元,同比增长71.5%,金额完成率全市第一。

四条标志性大街旧貌换新颜

西城区是老城区、建成区,人口密度达2.16万人/平方公里,建筑密度达30.8%。郅海杰表示,“十四五”以来,西城下足绣花功夫,精心精细打理、装点城市。

完成道路大修84条,拆除护栏153公里,入地架空线20.6公里。根治350座供热设施隐患、895处积水点,落地海绵城市项目669个,建成标准应急避难场所20处。

目前,平安大街、地外大街、德内大街等4条标志性大街全部提升、旧貌换新颜,西单-积水潭桥这条老街整治提升工程已全部完工、即将整体亮相。

同时,改造老旧小区148个、268万平方米,平房院落退租4713户。完成全市首个原拆原建装配式危旧楼改造项目——桦皮厂8号楼。烂缦胡同、白塔寺宫门口东西岔胡同等17个项目分别获评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优秀项目”。

漫步西城,238条精品街巷、878条优美街巷、150条慢行林荫道路、5条城市画廊、2.2公里滨水绿道纵贯全区,94个各类公园、187个最美院落、6处城市森林点缀各处,让百姓尽享“美丽西城”。

为了让老城更有活力,西城系统改造升级西单、大栅栏、地安门等传统商圈,着力培育提升金融街、西外等新商圈,西单大悦城、北京坊获评“全球首发中心”。今年5月份开业的中海大吉巷开业当日客流超20万人次,首月营业额超8700万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76万元

作为文化大区,西城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达2.6平方米,是“十三五”末的2.4倍。累计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3.4万场,吸引6628万人次参加。实施“文化产业十条”,每年投入1.5亿元,14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加快数字化转型,国家电竞研究院、中国动画学会、中国(北京)动画周等相继落地西城。

郅海杰表示,西城区每年将80%以上的财力投入民生领域。接诉即办实现“四连冠”。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6万元,居全市首位。

据介绍,西城保持每年百亿投入办教育,新增中小学位6.4万个。21个教育集团、1个小学精品校联盟覆盖全区101所中小学。19所“小而精”“小而美”特色校经过连续四年的建设,软硬件水平、教学质量、社会口碑全面提升。

目前,西城建成“十分钟养老服务圈”,千人养老床位达到7.8张;挂牌“父母食堂” 355个、累计助餐量达502.2万人次;完成普惠式居家适老化改造5658户,安装“一键呼”5万余部。普惠托育机构49处,实现15个街道全覆盖。全区提供托位3700个,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全市第一。

郅海杰表示,西城将以打头阵、当先锋的姿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城实践,为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北京日报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