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北京要闻

2025养老大调研 | 通过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帮老年人全面融入城市生活

发布时间:2025-10-17 14:30:44

地铁白石桥南站东南角,一栋外观看起来很朴实的小楼内,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适老建筑实验室。这里是中国首个关注老年人生活环境的人体工程学与行为学实验研究平台。

推门而入,可以看到多种用于测量、实验的工具,运用于适老化改造的各式器具。在这里,你还可以穿戴上模拟设备,体验垂垂老者的体态、视力、听觉甚至是病痛。当一个年轻人举手投足都遭遇障碍,会不自然地把手伸向原本遥不可及的拐杖、轮椅。

就在这个实验室内,我们对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适老建筑实验室主任王羽进行了专访。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如何帮助老年人全面融入城市生活?她说自己在以积极的心态,做绣花般的努力。

不要将老年人“标签化”

记者:您所负责的这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适老建筑实验室,具体做哪些与适老化相关的工作?

王羽:我们的工作其实是完全围绕老龄化社会。可以看到实验室里展示的内容,对城市、社区、居家、机构的适老化研究都有涉及。我们的初衷是希望老年人能全面参与到城市生活当中。实验室所体现出来的,首先是一个思路。我们常说,不要给老年人标签化。人正常经历衰老过程,不是一到60岁就突然变老,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环境不断地给予他支持,这是我们整个适老化建设的核心理念。我们现在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老龄化社会。我们的工作不是将老人当成一个特殊的群体,而是要通过环境的改善,让年龄不成为他们的障碍。

然后,在这个思路支持下,我们把技术、产品、材料有机组合起来,合理适配到每一个节点。

记者:我们粗浅地将城市空间分成居家空间和公共空间,这两种不同空间的适老化改造,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王羽:我觉得改造目标是不一样的,面对的人群也有点不一样。居家适老化改造更侧重于身体能力相对弱一点的老人,辅助他们的生活起居,比如更顺畅地起身去卫生间。而城市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是希望老年人能全面参与到丰富的城市活动中。

我们知道,人的健康分为三个层面,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其中,社会健康和心理健康反过来又会影响到生理健康。所以,我们对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是为了提供更安全、更便于老年人交往甚至发挥老年人作用的环境和场所。

邀请居民参与改造决策

记者:我们所在的这个城市北京,既是千年古都也是现代都市,有很多老旧空间需要更新,又有层出不穷的崭新空间,老和新空间的适老化工作,有哪些不一样的特点?

王羽:最主要的是工作方法不一样。新建空间是一张白纸,设计师有好的构想,可以尽情发挥。而老旧空间不一样,就拿一个老旧小区来举例,这个小区里有人居住,改造过程伴随着人的生活。这个过程要减少对人的影响,才能更顺畅。居民会觉得,我一直居住在这里,如果要改变,我也想参与进来。所以,最好能邀请住在这里的人参与进来,大家共创共建可以更好地可持续发展。居民付出了精力,日后也会更愿意去维护。

记者:这会不会造成意见很难统一?

王羽:前面我们谈到,人的衰老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适老化改造同样如此。适老化改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瞬间突然完成的。我们要拿出绣花的功夫,一点点提升。我们实验室从老龄化严重国家留学归来的同事很多。像我是从日本留学回国,日本的老龄化程度非常高,我那时候研究的社区,老龄化程度就超过30%。一个社区的小广场,主要有哪些人来活动,环境要怎么改造?出现意见不统一很正常,把共商共议组织起来,一点点推进,后期维护工作压力也会变小。

从整个城市层面考察适老化

记者:我们聊一聊具体的公共空间,比如公园,我们在探访中,发现公园的适老化工作参差不齐,其中有哪些细节值得研究?

王羽:公园是老人活动的主要场所,我更愿意把公园放到整个城市层面来考察,因为城市适老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衣食住行康养乐,以前我们比较关注前四项,现在生活水平提升,后三项也都能很好地组织起来。像公园,除了公园内部设施、服务的适老化,还有交通可达性、紧急救援服务等需要考虑。

记者:您提到交通可达,我们发现越是公交线路发达的场所,老年人越爱光临,而地铁里的老年人却不多。

王羽:还是从整个城市层面来说,公交免费,而且线路众多、站点密集,所以受老年人青睐。而地铁的线路有自己的规划思路,地铁里还有很多其他人群,比如大量的上班族。我们说别把老年人标签化,在城市公共资源利用上,也是这个道理,匹配一部分资源给弱势人群,然后把城市良性高效地运转作为整体来考量。

记者:像大型商场这样的空间,我们发现老年人也爱逛,但有些商场标识不清晰,这种细节有哪些改善的可能?

王羽:这个问题涉及到我们的一个研究——老年人视觉。人从四十岁以后,视觉就开始逐渐走下坡路。老年人容易患白内障、眼底黄斑等疾病,再加上体态弯腰驼背,很多标识是在他视野之外的。这就要求我们公共空间的视觉色彩、标识有更多考虑。

一个大型商场,里面不仅有老人,还可能有外地人、外国人、不识字的儿童。这就需要商场的经营者,花更多精力去研究一下这些人的认知能力,去设计各个人群都能看懂的标识。

一个热心商贩就是一条纽带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有些菜市场的小商贩,在服务细节上特别愿意考虑老年人的感受,这类小商贩能起到哪些作用?

王羽:大型商超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您说的小商贩更多能在日常不经意的琐碎中,帮助老年人摆脱孤寂感。我们知道,人际交流对老年人是非常重要的情感支撑。未来,在社区的养老体系中,小商贩甚至可能起到专业机构无法触及的作用。

我母亲平时的活动区域,药店、菜站等经营者中,就有一些热心人。她每次去这些店铺时,都愿意和他们多聊几句。他们也愿意分享,今天哪个菜便宜,过两天哪个药品降价。

我在日本留学时,大阪大学建立了针对老龄化社会的社区支持设立了“社会实验”,通过社区咖啡馆建立人与人之间的链接,最后这个咖啡厅在大阪大学铃木教授及多位博士的指导下,由一位社区女性老人成功地经营了二十余年,形成了老龄化社会解决老年人安全隐患的一个重要的范式。社区中老年人相互熟悉、彼此联系,若发生特殊情况,可以及时将信息在社区中扩散,并获得帮助。专业机构、社区可能没有精力覆盖所有人,但这种纽带可以让社区中人与人的支持更丰富。

记者:您说的这点,我们发现很多社区的银行网点,做得特别出色,很在意对老年客户群体的维护。

王羽:是的,您看很多人家的对联,都是银行送的,哈哈哈。这是一个小缩影。我经常说,别总是以悲观的态度去看待老龄化,老龄化也是一个机遇。银行知道,现在线下客户来源多数是老年人,他们就有动力去做适老化。包括像您这样的媒体,像我们研究机构,服务好老年人,对我们都是机遇。现在通过媒体曝光,很多人找到我们机构,他们传递出来的信号是市场想要改变、想要做适老化,以前不知道怎么做。我们研究机构与市场之间,原来有些距离,现在通过媒体,更多人知道——哦,原来可以这样适老化。老龄化就带动了这部分市场,让很多新的技术、产品获得新的机会。像商场,如果通过媒体报道知道他们的标识有问题,他们意识到了可以做改变,也会带动一部分新的商机。

来源:北京日报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