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政务要闻

数智湘江聚英才!青年科技工作者齐聚论道,为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注入“青春动能”

发布时间:2025-11-05 17:58:51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阮鹏

11月2日下午,长沙这座以“工程机械之都”闻名的创新之城,再添一场科技盛宴——作为中国民创大会的平行会议,“数智湘江・智汇潇湘 ——青年科学家创新发展会议”启幕。这场盛会,不仅是长沙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果秀场”,更搭建起一座连接人才、成果、产业与资本的“桥梁”,助力青年科创力量深度融入“四链融合”生态圈,为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澎湃的 “青春动能”。

五大目标锚定方向:让青年科创“落地生金”

此次会议并非简单的成果展示,而是以五大核心目标为“指南针”,精准破解青年科技创新与转化的关键难题,为行业发展画出清晰路线图。

亮成果:展现长沙青年科创“硬实力”。会议集中聚焦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智慧交通、数字经济五大关键领域,将长沙市及中南大学青年科技工作者(含优秀在读博士生、博士后)的创新成果与技术突破“搬上台前”——从能提升生产效率的智能算法,到可助力精准医疗的生物试剂,再到优化城市出行的交通模型,每一项成果背后,都是青年人才敢闯敢试的创新活力。

促转化: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针对科技成果“沉睡实验室”的痛点,会议搭建起“政、产、学、研、金”多方联动的精准对接平台。企业带着需求来,科研团队揣着成果来,投资机构抱着资本来,三方精准“牵手”,加速优秀青年科技成果在长沙乃至湖南落地转化、实现产业化,让“纸上成果”真正变成服务地方经济的 “真金白银”。

树品牌:让长沙青科协成为“人才磁石”。通过此次会议,长沙市青科协进一步彰显在推动青年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中的平台价值,树立“服务青年、赋能创新”的良好品牌形象。未来,这里将成为更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聚集地”,不断壮大长沙青年科创“生力军”。

融四链:为城市发展注入“创新合力”。会议精准衔接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让高校的 “智力资源” 对接产业的“发展需求”,让人才的“成长路径”匹配城市的 “建设蓝图”,为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强获得感:让每一方都“满载而归”。无论是寻求合作的青年人才、寻找技术的企业代表,还是挖掘项目的投资机构、制定政策的政府部门,都能在会议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与合作机会,真正实现“多方共赢”。

主旨发言“干货满满”:前沿洞见点亮创新思路

在万众瞩目的主旨发言环节,三位领域大咖分别从产业趋势、资本逻辑、实践路径三个维度,奉上一场“解渴又提气”的思想盛宴,每一个观点都精准戳中青年科创的核心关切。

产业赛道:新材料领域的 “破局指南”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彭超群以《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概论》为主题,用扎实的数据和典型案例,系统剖析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技术瓶颈与未来风口。从“卡脖子”技术突破方向到新兴应用场景布局,为青年科研者清晰标注了“该往哪走、该攻何点” 的产业赛道地图。

资本视角:成果孵化的 “通关密码”

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明聚焦“科技成果孵化及投资”,从资本方的底层逻辑出发,拆解了“什么样的科创成果更受资本青睐”“如何搭建成果与资本的对接桥梁”等关键问题。把复杂的投融资逻辑转化为青年人才听得懂、用得上的 “转化方法论”,让“实验室成果”向“产业化产品”的跨越有了可操作的路径参考。

实践心路:青年科创的“勇气手册”

湖南医科医工有限公司董事长肖盼盼以“做难而正确的事 —— 开创青年科创之路”为题,将自己在科创路上的挫折、试错与突破经历,凝练成“接地气”的成长故事。他用“啃硬骨头” 的亲身实践,鼓励在场青年要敢闯无人区、敢攻重难点,为青年科创者注入“在困难中坚持、在挑战中突破”的精神动力。

前沿的行业动态、实用的转化工具、热血的实践故事,让在场青年科技工作者全程专注、频频记录。不少人会后直言:“听完三位老师的分享,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成果转化路径更有底气、更有方向了!”

圆桌对话“直击痛点”:共寻长沙机遇破局之道

如果说主旨发言是 “授人以渔”,那圆桌对话便是 “抱团解题”。围绕 “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发展及科技成果转化的痛点、破局点与长沙机遇” 这一核心议题,来自高校、企业、投资机构、政府部门的代表们打开 “话匣子”,分享最真实的实践感悟。

讨论中,湖南视比特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邓文平从企业实践角度指出,当前成果转化链条仍存在“实验室技术”与“产业化需求”之间的衔接难题,他结合视比特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探索经验,强调“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是打通转化堵点的关键”。湖南君见律师事务所主任高向荣则从法律服务视角提醒,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合规管理不容忽视,需构建全链条的法律保障体系。来自长沙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的唐伟卓博士分享了青年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与成果落地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呼吁完善评价机制,赋予青年人才更多自主权。

在热烈的讨论中,大家不仅剖析了 “成果转化流程长”“人才与产业信息不对称” 等痛点,更共同挖掘长沙的独特优势 —— 据了解,长沙现已有3823家各类研发机构扎根于此。2024年,长沙跃居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第32位、全球科研城市第23位,为青年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最终,大家形成多项建设性意见,为后续青年科创工作开展提供了 “行动指南”。

科协做“娘家人”:为青年人才 “搭舞台、送东风”

“如今的长沙,正在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创新赛道上加速奔跑,而青年就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长沙市科协副主席陶红在会上的发言,温暖了在场每一位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心。作为青年人才的“娘家人”,长沙市科协始终把青年的成长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用实实在在的举措为他们 “保驾护航”。

怕青年人才“起步难”,就推出 “小荷” 青年人才项目,为 52 名青年才俊送上 1040 万元 “第一桶金”,帮他们渡过科研 “最初一公里”;怕青年人才“没舞台”,就搭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学会服务站、海外工作站、博士创新站,推动370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 走向“生产线”,让才华有用武之地;怕青年人才“付出没回响”,就开展“创新达人”“卓越工程师”评选,让151名科技工作者登上国家和省级荣誉台,让每一份努力都能收获荣光。

这场聚焦青年、赋能创新的会议,不仅是一次成果的展示、思想的碰撞,更是长沙向全球青年科技人才发出的 “邀请函”—— 在这里,有广阔的创新空间、优质的服务保障、无限的发展机遇。未来,必将有更多青年人才扎根长沙、逐梦湘江,为这座城市的创新发展书写更多“青春篇章”。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