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政务要闻

名医名科①|长沙市中心医院杨红忠:以“眼”“手”破局,用热爱守护呼吸

发布时间:2025-11-06 17:40:25

开栏语:“名医、名科”,是拉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与硬核支撑。近年来,长沙市公立医院涌现出一批重点专科和名医,综合实力突出、特色优势明显、临床疗效显著,深受患者信赖。即日起,由长沙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开设“名医名科”专栏,全景扫描全市名医名科的特色与优势,带大家领略医者仁心的专业风范与学科发展的强劲动能,同时搭建权威寻医指引平台,让各地群众精准对接优质医疗资源,切实享受到医疗发展带来的民生红利。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唐璐 通讯员 朱文青

【名医名片】

杨红忠,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肺科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专业简介:南华大学呼吸病学硕士导师,医学博士。擅长呼吸道常见病、危急重症、疑难杂症等诊治,在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规范化化疗、术后化疗、新辅助化疗、放化疗后并发症处理等方面有丰富经验。

作为湖南省介入肺脏病学领军人物之一,杨红忠率先在湖南省建立和开展介入诊断与治疗各项新技术:无痛支气管镜检查;经支气管镜肺门和纵隔淋巴结穿刺活检术(TBNA);经支气管镜支气管腔内结核、肉芽肿、良恶性肿瘤的微波、射频、冷冻、氩气刀治疗和瘤体内注药、腔内放疗;气道狭窄病变的球囊扩张及气道内植入支架;内科胸腔镜检查;CT引导下经皮穿刺周围性肺癌碘125粒子植入技术;CT引导下经皮肺癌靶向微波消融治疗等。

从接手仅1个病房、介入技术全空白的科室,到建成7层独栋大楼、9大亚专科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从率先将全国呼吸介入技术引入湖南,到开创全国呼吸介入操作直播先河,从医30余年的杨红忠教授,以“阅片识病”的火眼金睛、“镜下施治”的精准之手,在呼吸病学领域书写“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的医者篇章,为无数患者筑起呼吸健康屏障。

初心启航:以孝心为始,以技术为基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更能扛过所有艰难。”杨红忠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而这份热爱的起点,藏着一段朴素的孝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奶奶长期受心脏病困扰,看着老人因病痛辗转难眠,年少的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医,帮更多人解除痛苦。”这份初心,成为他报考临床医学专业的最初动力。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杨红忠从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进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工作。他深知“医者仁心需以技术为底气”,又相继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夯实呼吸病学理论与实操根基。进入呼吸科后,他将“练硬本领”作为核心目标——既要练就通过影像快速识别病灶的“火眼金睛”,更要掌握支气管镜“镜下施治”的精准技术。

2000年前后,国内呼吸介入技术尚处起步阶段,无痛支气管镜、激光消融等关键技术,仅在北上广少数三甲医院零星开展,且多数医院“一家仅能做1至2项”。“湖南患者不该为看病跑遍全国。”抱着这份信念,杨红忠开启“取经之路”:在北京观摩冷冻治疗,把探头角度、能量控制等记满笔记本;到上海学习激光消融,主动协助准备器械请教参数;去广州观摩胸腔镜手术,连体位摆放、消毒流程都细致记录。“学技术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保障患者安全。”杨红忠表示。

回到湘雅后,他先结合病例复盘技术要点,再申请采购设备。2001年,他首次开展无痛支气管镜检查,让患者告别传统检查的剧烈痛苦。短短2至3年,他将全国已开展的呼吸介入技术全部在湖南落地,填补省内无痛支气管镜治疗、气道支架植入等多项空白。

2003年,杨红忠牵头举办全国呼吸介入学习班,开创性进行全国首次介入操作直播。“技术需要交流才能进步。”他筛选典型病例,通过视频连线让学员实时观摩操作、提问互动,吸引全国20多个省份医生参与,打破技术传播壁垒。

技术的价值,最终体现在患者的康复里。曾有患者因支气管肿瘤堵塞气道,呼吸困难到无法平躺,辗转多家医院被拒。杨红忠团队实施支气管镜下支架植入术,精准撑开狭窄气道。手术结束瞬间,患者深吸一口气:“能顺畅呼吸的感觉太舒服了!”被推回病房时,患者不顾虚弱跪谢医护,这让杨红忠更坚定“以技术守护呼吸”的初心。

学科跨越:从“1个病房”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2011年,杨红忠以重点人才身份调入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彼时,医院呼吸科仅有1个小病房、50余张床位,介入设备为零,诊疗能力停留在“看常见病、无特色”阶段。

“学科发展,先破‘无技术、无方向’困境。”杨红忠立刻行动:一边提交介入设备采购申请,详细说明临床价值,争取到支气管镜、冷冻治疗仪等关键设备;一边开启“手把手带教”,”从最基础的无痛支气管镜操作,到复杂的激光消融、胸腔镜手术,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绝活”,毫无保留地教给团队。

随着患者增多,小病房难以满足需求。杨红忠申请扩容,推动科室逐步发展。2016年,医院为呼吸科配备7层独栋大楼,他早已规划好“精准定位”——率先提出“亚专科细分”计划,将呼吸病学拆解为胸部恶性肿瘤学组、胸部介入诊断与治疗学组、呼吸危重症学组、肺部间质性疾病与感染学组等9大亚专科,让每层楼功能明确:

比如1楼为呼吸介入“主战场”,设3间内镜室、2间治疗室;2-3楼专攻呼吸慢病,如慢阻肺、哮喘等的全流程管理;4楼专治复杂肺部感染、肺间质性疾病;5楼为肺癌诊疗专区,整合介入诊疗、化疗、免疫、靶向、放疗等,实施个体化治疗;6楼肺血管介入中心;7楼为ICU,配呼吸机、ECMO,专门收治重症患者。

原本“一锅烩”的病房,变成“每层有特色、亚专科有优势”的诊疗集群。2021年,科室成功获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成为湖南呼吸病学“后起之秀”。

人才续航:“精准培养+实战倒逼”筑强团队

“学科核心是人才,没有好医生,再大楼房也是空壳。”杨红忠深知,科室跨越发展,关键在打造“专而精”的队伍。他定制“双向培养+精准定位”计划,让每个医生找到发展方向。

“请进来+送出去”打通学习通道。一方面,定期邀请中日友好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等顶尖医院专家来科授课,解读指南、分析病例;另一方面,按医生兴趣与亚专科需求“定向输送”进修,每个人都有明确目标,回来要落地新技术。

“一人一方向”避免人才“全面平庸”。针对9大亚专科,他为医生规划专属路径:擅长精细操作的主攻呼吸介入,细心严谨的深耕肺间质病诊断,抗压强的聚焦ICU重症救治。“不要求样样懂,但必须在一个领域精通,成为‘独当一面’的专家。”

更关键的是“实战倒逼”培养。医生进修回来后,杨红忠安排其牵头新技术项目,定期组织病例讨论,分享经验、分析失败案例。

如今,9大亚专科均有“带头人”,形成了“老中青结合、亚专科全覆盖”的人才梯队。

患者至上:MDT协作+慢病管理减负担

“让患者少折腾、少花钱,在家门口享优质服务。”这是杨红忠常说的话,也是科室发展的落脚点。

针对患者“多科室奔波”痛点,他牵头组建呼吸疾病MDT团队,涵盖放射科、病理科、胸外科等科室。每周三下午联合会诊,共同制定方案。2022年,患者李女士体检发现8毫米肺结节,多家医院建议不一,焦虑不已。MDT团队联合评估:放射科指出结节毛刺征,病理科建议穿刺活检,呼吸科提出支气管镜活检方案,胸外科备好手术预案。最终确诊良性,李女士避免不必要手术,仅需定期随访。一次会诊解决所有问题。

随着慢阻肺、哮喘、肺癌纳入“慢性病”,在长沙市卫健委支持下,杨红忠正在积极推动打造长沙市呼吸慢病全流程管理体系。在肺癌管理上,建立“治疗-随访-康复”机制,医生定期随访调整方案,帮助患者实现“带瘤生存”;在慢阻肺/哮喘管理上,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设社区“呼吸康复点”,减少急性加重;在肺结节管理上,建立分级机制,95%良性结节明确随访周期,疑似恶性快速干预,避免恐慌或延误治疗。

“从医30多年,从没觉得辛苦,反而很愉快。”谈到多年从医之路,杨红忠眼中闪着光,他说看到患者恢复顺畅呼吸、科室成长为国家重点专科,所有付出都值得。未来,他计划完善慢病管理体系,推动介入技术向基层普及,用“眼”与“手”继续守护更多人的生命呼吸。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