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竞技体育的历史由冠军写就,人们永远在期待下一位天才巨星。
发掘天才需要大量筛选,摆在体育人面前的难题是:既要提高项目影响力,扩大参与度,充分选才;同时,项目参与者即使没有走上攀登顶峰之路,也能学有所得,为未来人生积累资粮;两者并行,才能催熟盛产天才的热土。而这条道路,就是体教融合。
长沙体教融合已实践多年,后备人才输送和校园青训建设齐头并进,成果丰硕。新湖南客户端联合长沙市体育局特别推出《长沙基层教练员风采》系列报道,讲述十位奋斗在体教融合一线教练员的精彩人生。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肖霄
引言
湖南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训练馆内,拳法如风,棍影翻飞。武术队主教练李坚走进训练场内,用手托住学生后背:“这里,不能松,更不能驼。”声音不高,却让整个场地为之一肃。
从五岁启蒙到执教二十余载,八千多个日夜,李坚的名字与长沙武术紧密相连。他用一场“体教融合”的破冰实验,让武术少年们文武兼修,更用刻进骨子里的“武德”,锻造出一支闪耀湖湘的金牌之师。
1.市武术队嵌入“师梅”,体教融合点燃火种
2014年,湖南省运会武术赛场。记分牌定格,时任长沙武术队教练的李坚眉头紧锁——4枚金牌的任务,只完成了3枚。更刺痛他的是,长沙队的整体实力明显落后衡阳、娄底等兄弟市州。
“问题出在读训分离!”赛后总结,他一语道破。运动员分散各处,训练时间难保障,文化学习也受影响。
竞技成绩和文化成长,难道只能二选一?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酝酿。2015年,长沙市体育局训练竞赛管理中心与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武术队。师梅正式成为长沙市武术队训练基地,随后被省体育局、省教育厅授予“湖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武术)基地校”。
从此,“读训一体”不再是口号,孩子们上午扎进文化课堂,下午放学再集中专业训练,晚间还能在校自习。李坚亲自协调课程表,确保队员学习、训练两不误。
为了武术队的发展,师梅同样花了不少心思,针对运动员训练时间较晚、经常赶不上正常饭点,学校食堂设有专门的窗口,解决运动员“迟到”的餐饮问题。至于场地、资金、管理制度这些软硬件的保障,更是一个都不能少。
四年磨一剑,2018年省运会,长沙队在武术套路项目拿下全部20枚金牌中的9金,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又四年,14枚金牌中长沙豪取8金,超额完成任务。
2019至2024年,长沙队在国家级、省级武术比赛中,金牌数年均超30枚,总计156金,单年最高达34金!
累累荣誉背后,是体教融合模式的胜利。
这些年,李坚担任主教练的师梅武术项目,共培育国家健将级运动员2名、国家一级运动员16名,二级运动员70余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业硕果,得益于平衡的训练与学习,队员们中考文化分常达600多分,远超特长生基本要求。高考升学率极高,一大批优秀运动员输送到上海体育大学、厦门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名校深造。
成绩和成长,在这里实现了双赢。
2.一板一眼皆是功夫,一招一式皆有武魂
训练场上,李坚是出了名的“细节控”。
“李教练的眼睛就是尺!”已考入上海体育大学的陈彦曦回忆。一个动作角度差一点,后背弯一点,他立刻就会指出来。
这份严苛,源于他“业余身份,专业标准”的规矩。
选材,他看中柔韧、协调、爆发力,更欣赏“有个性的孩子”。训练,从第一次起就对标专业队:动作毫厘不差,纪律令行禁止,体能必须达标。
他有独特的“双赛道”策略:先让队员参加业余组比赛建立信心,再挑战专业组“找差距”。赛后复盘会雷打不动,用手机拍摄的视频逐帧分析。
严师之外,更有慈心。
当陈彦曦赛前陷入瓶颈,李坚默默调整方案,每天陪她加练半小时。“训练不好时他会鼓励,没自信时他默默支持。”陈彦曦说,“但当我们真拿了成绩,他反而不当面夸。”这份严慈相济,正是李坚育人的智慧。
比金牌更重的,是武德的传承。
在武术队,技术与武德如同双生树。每次训练始末,必行抱拳礼;赛场遇见同行,无论对手队友,皆行此礼。“每次抱拳都在提醒自己,习武先修德。”陈彦曦深有感触。
“练武人,修武德,勤苦读,争国光”——十二字训言高悬训练场正墙,队员们每日离场前齐声诵读。
李坚定期开讲武德课程,弘扬霍元甲等爱国武术家的先贤事迹。对他而言,这位以武振邦、以德服人的民族英雄,正是自己少年时踏入武术殿堂的启蒙之光和精神偶像。
“武术不是好勇斗狠,动作规格只是表象。”他斩钉截铁,“武德,才是武术真正的灵魂!精气神与道德修养,是比金牌更重的分量。”
传承的种子已然开花。李坚培养的首批队员中,多人已在长沙的中小学担任武术教练。“他们现在带训时,也在教孩子行抱拳礼。”他欣慰地说。李坚深知必须培养接班人,“我一个人撑能撑多久?总有退休那天。孩子们不走这条路,长沙武术谁来接?”
暮色中的训练馆,少年们抱拳肃立,清朗的诵读声穿透窗棂,李坚站在队列后方,身影与墙上训言融为一体。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