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江河 汤楚云
当星光坠入眼眸,当好奇点燃胸膛,一场跨越星辰大海的智慧对决正式开启。
10月31日,是神舟二十一号携梦出征、奔赴苍穹的航天高光时刻,也是缅怀“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先生逝世16周年的纪念日。就在这承载着探索精神与家国情怀的一天,2025年湖南省青少年天文科学大赛决赛在湖南省地质博物馆拉开帷幕。经过多轮激烈比拼,这场汇聚全省天文爱好者的年度盛宴圆满收官,同步开启的线上直播吸引近80万观众云端相聚,共同见证少年追光者与星空的深度对话。
作为省内青少年天文领域的顶级赛事,本次大赛以“天问探寰宇,少年耀星城”为主题,设置天文知识竞赛与天文摄影创作大赛两大板块,自启动以来便得到全省中小学的积极响应。历经校队选拔、线上半决赛层层筛选、决赛舞台的巅峰对决,最终脱颖而出的选手们用智慧与热情,谱写了一曲探秘苍穹的青春乐章。
特等奖:长沙市实验小学
一等奖:长沙市雨花区吉联小学、长沙市天心区湘府英才小学
二等奖:长沙市岳麓区第一小学、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小学、湘潭县云龙小学
三等奖:长沙市长郡天心实验学校、长沙市岳麓区博才中海小学、长沙市雨花区同升湖学校、平江县新城学校
最佳表现奖:湖北省天文学会代表队、山东省天文学会代表队
晋级本次决赛的学校获优秀组织奖,校队指导老师获优秀指导老师奖。
三轮竞技显真章,少年赛场展锋芒
天文知识竞赛作为赛事核心板块,更是历经层层考验的“硬核”比拼。决赛现场,“三轮进阶式”赛制尽显专业性与挑战性。在淘汰赛中,10支队伍率先通过“轮答”与“抢答”环节展开初轮较量,其中6支队伍成功突围。进入争优赛后,“友谊挑战”与“盲盒答题”两大特色环节轮番上演:“友谊挑战”中,省外代表队与省内队伍同台比拼天文主题填空题,展现跨区域交流活力;“盲盒答题”更是趣味与紧张交织,让观赛氛围持续升温。最终的决胜赛以“挑战科学家”为主题,选手抽取星空影像、天文现象视频等素材进行3分钟论述,评委从科学性、逻辑性、表达力等维度综合评分,校方代表同步举牌助力,现场掌声此起彼伏。
“今天特别有意义,一边看神舟出征,一边在赛场答题,感觉自己离宇宙又近了一步!”来自长沙某小学的获奖选手在赛后激动地说,“钱学森爷爷说‘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这句话一直激励我,以后我也要为航天事业出力。”
对于选手的表现,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空间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副主任周炳红教授十分赞赏,他用多个生动的天文故事激励选手们继续探索宇宙的奥秘,并寄语:“天文科学是探索未知的桥梁,希望你们永葆好奇,在探索之路上勇敢前行。”
科技赋能探寰宇,科普育人守初心
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创新前所未有的时代。人工智能正在解码海量的宇宙信号,超算模拟着亿万星辰的诞生与湮灭,科技和人类共同构建着认识宇宙的“中国视角”。天文,这门最古老的科学,在今天已成为牵引科技创新的先锋领域,它不断挑战着探测的极限、计算的极限和人类想象的极限。
大赛现场,选手们对“地球核心的主要成分”“天问二号探测器计划的全任务周期”等议题的精准回答,对天文观测设备使用技巧的熟练掌握,充分体现了青少年对前沿科技的关注与对天文领域的深度探索。
“我们始终秉持‘为未来播种’的办赛初心,致力于将大赛打造成兼具温度与深度的科普教育平台。在科普育人的道路上,我们见证了当初参赛的孩子走上全国天文竞赛领奖台的荣光,推动了‘天文人才培育梯队’的初步构建。我们携手学校共建‘五维一体’的科学教育共同体,将大赛从单一赛事,延伸为贯穿全年、融合实践、赋能成长的系统教育过程。”湖南省地质博物馆馆长李倩在致辞中介绍。
从最开始的天文大赛进校园活动的科普宣讲、天文观测实践,到校队选拔的校内比拼、线上半决赛的紧张较量,再到39件天文摄影大赛优秀获奖作品脱颖而出、10个队伍在天文知识竞赛现场崭露头角,孩子们始终以镜头捕捉星空浪漫、用清晰的思路讲述天文故事、用严谨的逻辑解答科学难题,这正是大赛为青少年打造“理论+实践+竞技”成长平台的成功实践,更是科普教育赋能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的生动缩影。
七载耕耘成品牌,星途逐梦向未来
回首七载,大赛从最初十多个孩子参与的星星之火,逐步发展为如今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品牌活动。七年间,无数少年在此播种科学梦想,更有一批追光者以大赛为起点,走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曾获大赛一等奖的学生张艺驰便是其中的代表,他凭借在大赛中积累的扎实知识、锻炼的科学思维,始终保持对天文的热爱与钻研,最终成功跻身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赛场,斩获国赛铜牌,用实力印证了大赛的育人成果。在大赛中,他更以自身经历激励现场选手,让科学的种子在更多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从最初的省内交流走向多省天文学会观摩研讨,并持续得到国家天文台、北京天文馆等权威机构专家的悉心指导,大赛始终以“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为核心,不断优化赛制、丰富内容,通过以赛促学、以赛提能、以赛育才,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成为湖南青少年天文科普领域的“金名片”。未来,大赛将进一步整合省内外优质天文资源,让更多青少年在实践中感受天文魅力,为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做出更大贡献。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