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曾康乐
金秋的阳光穿透零陵古城的晨雾,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温润,踩上去发出细碎的声响。路的尽头,柳子庙的飞檐翘角刺破云层,朱红大门上顶上“柳子庙”三字由清代永州知府廷桂题写,笔力苍劲如松柏,檐下 “山水来归黄蕉丹荔,春秋报事福我寿民” 的楹联,墨色虽经风雨侵蚀,却仍凝着柳宗元谪居永州时的体温与气息。这座始建于北宋的庙宇,历经千年修葺,始终是永州人安放精神敬仰的圣地,也为我的永州之行,拉开了探寻千年文脉的序幕。
柳风浸骨:孤臣之心与爱民之魂
跨进柳子庙的朱红大门,庭院里两株千年古柏森森而立,枝桠交错如伞,遮蔽了大半庭院。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与正殿檐角垂下的铜铃相映,风过铃响,清脆如柳宗元笔下的愚溪流水。正殿中,柳公塑像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身着唐代官袍,面容清癯却目光坚毅,温和地望向远方——那方向,正是他笔下“清莹秀澈,锵鸣金石”的愚溪,也是他十年谪居岁月里,最亲密的精神伴侣。
塑像两侧的墙壁上,镌刻着柳宗元在永州创作的名篇节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封建论》的文字跃然其上,墨迹淋漓间,似能看见这位唐代文豪在孤灯下奋笔疾书的身影。讲解员轻声诉说着柳宗元的生平:公元805年,33岁的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这一贬便是十年。彼时的永州,并非今日的文化名城,而是“蛮夷之地”,交通闭塞,瘴气弥漫,远离政治中心长安的他,不仅失去了施展抱负的舞台,更要承受“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的身心煎熬。
沿庙后小径行百步,便见愚溪潺潺流淌,与庙内的肃穆相比,这里多了几分自然的灵动。溪水比文中读来更显澄澈,水底的卵石被流水冲刷得光滑圆润,铺成斑斓的画卷,几尾银灰色的小鱼倏忽游过,搅碎了满溪云影。溪畔的翠竹长势喜人,亭亭玉立,风吹过,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在吟诵“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的千古名句。我俯身掬起一捧溪水,清凉的触感从指尖蔓延至心底,恍惚间,竟与千年前的柳宗元隔空对话。
当年,柳宗元正是在这条溪畔“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彼时的他,虽身处逆境,却未曾沉沦。他常常漫步于愚溪两岸,观察山水草木,体察民间疾苦。在《捕蛇者说》中,他以永州之野产异蛇为引,通过蒋氏三代捕蛇抵赋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蒋氏的哭诉,字字泣血,而柳宗元笔下的文字,更是饱含着对百姓的深切悲悯。为了了解民间疾苦,他不顾瘴气侵袭,走遍永州的山山水水,走访农户、渔民、樵夫,将所见所闻所感诉诸笔端。他曾为贫苦百姓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赋税;也曾亲自参与治水,带领百姓疏浚河道、修筑堤坝,让干旱的土地重现生机。
然而,这位心怀天下的文人,终究难逃“孤独”的宿命。他的孤独,并非源于永州的偏远与荒凉,而是源于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源于“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精神苦闷。“永贞革新”的失败,让他看清了封建官场的黑暗与腐朽;挚友刘禹锡等一同被贬的友人天各一方,让他失去了精神的慰藉;而他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更是曲高和寡,无人理解。于是,他将这份孤独寄托于山水之间,写下“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千古绝唱。那寒江之上的渔翁,何尝不是柳宗元的自画像?在漫天风雪中,他独自垂钓的不仅是鱼,更是一份坚守,一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节。
但这份孤独,并未消磨他的爱民之心。十年间,柳宗元在永州创作了400多篇诗文,其中大部分都与民生疾苦、山水情怀相关。他的文字,如愚溪流水般清澈,如永州山水般厚重,不仅描绘了永州的自然风光,更承载了他的政治理想与爱民情怀。他在《封建论》中提出的“公天下”思想,在《捕蛇者说》中展现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宋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明代王阳明的“心学”思想,都能从柳宗元的著作中找到源头。 如今,漫步于愚溪之畔,柳子庙的香火依旧旺盛,愚溪的流水依旧清澈。柳宗元的精神,早已化作一缕“柳风”,浸骨入髓,漾千年而不绝。它不仅滋养着永州人的精神品格,更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提醒着后人: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都要坚守初心,心怀百姓,保持那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气节。
莲韵流芳:理学之光与清正之风
离开零陵古城,驱车往道县方向行驶,约一个小时后,周敦颐故居便隐在一片青瓦白墙之间。这座位于道县清塘镇楼田村的故居,始建于北宋,历经千年沧桑,虽经多次修缮,却仍保留着宋代建筑的古朴风貌。故居门前,一块刻有“周敦颐故居”五个大字的石碑赫然挺立,石碑两侧,几株高大的香樟树郁郁葱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仿佛在迎接前来瞻仰的游人。
推开虚掩的木门,一股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庭院不大,却布局精巧,中间是一方天井,天井两侧是厢房,正屋坐北朝南,青砖黛瓦,雕梁画栋。庭院里,一池青莲开得正好,碧叶亭亭如盖,粉瓣凝露欲滴,恰如周敦颐笔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模样。微风拂过,荷叶轻轻摇曳,莲花散发着沁人心脾的幽香,让人不由得想起《爱莲说》中“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名句。
正屋的案头上,摊着一本泛黄的《爱莲说》拓本,墨迹虽淡,却字字珠玑,“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风骨,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清晰。讲解员介绍说,这本拓本是清代流传下来的,虽非原作,却完整地保留了周敦颐的书法神韵。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鼻祖,他出生于道县,晚年辞官后归隐故里,在这片山水之间潜心治学,写下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等不朽著作,构建了理学的基本框架。
《爱莲说》全文仅119字,却以莲为喻,表达了周敦颐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在他看来,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君子身处污浊环境却能坚守本心、洁身自好;“濯清涟而不妖”,象征着君子品格端庄、不事张扬;“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着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香远益清”,象征着君子品德高尚、声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着君子尊严不可侵犯。这种以莲喻人的写法,不仅体现了周敦颐的审美情趣,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成为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敦颐的理学思想,以“诚”为核心,强调“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主张通过修身养性,达到道德的完美境界。他在《通书》中提出“诚者,圣人之本”,认为“诚”是宇宙的本体,也是做人的根本。这种思想,打破了汉唐以来佛教、道教对儒学的冲击,重构了儒学的理论体系,为宋明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二程、朱熹等理学家在周敦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理学思想,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哲学,影响了中国近千年的历史进程。
周敦颐的理学思想,不仅对中国的哲学、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更对后世的政治、社会产生了重要作用。在政治上,理学强调“正君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统治者以身作则,施行仁政,关注民生。明清时期的许多官员,如王阳明、曾国藩等,都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他们为官清正廉洁,体恤百姓,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社会层面,理学强调“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准则,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如今,周敦颐故居旁的周家大院,仍保留着“耕读传家”的祖训。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村落,是周敦颐的后裔聚居地,村内的古建筑保存完好,青砖黛瓦,雕梁画栋,处处体现着濂溪家风的传承。村民们至今仍坚守着周敦颐倡导的“清正廉洁”“耕读为本”的理念,过着恬淡宁静的生活。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村里都会举办“爱莲文化节”,村民们会采摘新鲜的莲花、莲子,举行祭祀仪式,纪念周敦颐,传承莲韵文化。
站在周敦颐故居的庭院里,望着池中亭亭玉立的莲花,我不由得想起了那句“莲韵韵千年”。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如莲香般漫溢,从宋代的书斋飘向后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灵魂。它不仅是永州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醒着后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要坚守内心的清正与高尚,做一个如莲花般品格高洁的人。
帝魂永耀:舜帝遗泽与爱民之道
从周敦颐故居出发,驱车往宁远县深处行驶,约两个小时后,九嶷山的轮廓便在云雾中逐渐清晰。九嶷山又名苍梧山,位于宁远、道县、江华瑶族自治县交界处,群峰拔地而起,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素有“九嶷奇秀甲天下”之称。《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永州古名零陵,便得名于此。舜帝庙,就坐落在九嶷山的主峰舜源峰下,是祭祀舜帝的圣地。
走近舜帝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石牌坊,牌坊上“舜帝庙”三个大字由江泽民同志题写,笔力雄浑,气势磅礴。牌坊两侧,雕刻着精美的龙凤图案,栩栩如生,彰显着皇家祭祀的威严。穿过石牌坊,便是宽阔的祭祀广场,广场上铺设着整齐的青石板,两侧种植着高大的松柏,庄严肃穆。广场的尽头,是舜帝庙的主体建筑——正殿,红墙黄瓦,飞檐翘角,气势恢宏,与九嶷山的青山绿水相映成趣。 走进正殿,殿内灯火通明,香烟袅袅。舜帝的塑像端坐于殿中央,高约九米,身着帝王礼服,头戴皇冠,面容慈祥,目光温和,仿佛在俯瞰着世间万物。塑像两侧,站立着舜帝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的塑像,她们身着妃嫔礼服,面容秀美,神情温婉。殿内的墙壁上,绘制着舜帝生平的壁画,从“尧帝禅让”“舜耕历山”“孝感天地”到“南巡狩崩”,一幅幅壁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舜帝的一生。
讲解员轻声诉说着舜帝的故事:舜帝姓姚,名重华,是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他出身贫寒,自幼丧母,父亲瞽叟、后母和弟弟象多次想谋害他,但他始终坚守孝道,“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他在历山耕种时,“历山之人皆让畔”;在雷泽捕鱼时,“雷泽上人皆让居”;在河滨制陶时,“河滨之陶者皆不苦窳”。他的孝行和德行感动了天下百姓,也得到了尧帝的赏识,尧帝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并最终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禅让给了他。
舜帝即位后,“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为民兴利除害。他整顿礼制,制定刑罚,统一度量衡,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他巡视天下,体察民情,倾听百姓的呼声,解决百姓的疾苦;他任用贤能,如禹、皋陶、契等,让他们各司其职,治理国家。他的爱民之心,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天下百姓,也为后世帝王树立了典范。
舜帝的爱民思想,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他认为,君主的权力来自于百姓的信任,只有真心实意地为百姓谋福利,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他在南巡途中,看到九嶷山一带的百姓生活困苦,便亲自教百姓耕种、捕鱼、制陶,改善百姓的生活;他看到当地部落之间经常发生冲突,便亲自调解,宣扬仁爱之道,促进了各部落之间的和谐共处。他的这些举措,不仅让九嶷山一带的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也让他的爱民思想深入人心,代代相传。
舜帝的爱民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夏商周时期的“敬天保民”思想,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仁政”思想、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再到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唐代柳宗元的“民本”思想,都能从舜帝的爱民思想中找到源头。历代帝王也都以舜帝为榜样,推崇“仁政”,关注民生。例如,汉武帝时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百姓的赋税徭役;唐太宗时期,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开创了“贞观之治”;宋仁宗时期,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出现了“仁宗盛治”。
如今,舜帝庙的香火依旧旺盛,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瞻仰、祭祀。九嶷山一带的百姓,更是将舜帝的爱民思想融入日常生活中。他们勤劳善良、乐于助人,传承着舜帝的孝悌之道、仁爱之心。当地政府也以舜帝的爱民思想为指导,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特色农业,改善民生,让九嶷山一带的百姓过上了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站在舜帝庙前,远眺九嶷山群峰如黛,云雾缭绕,仿佛还能看见舜帝巡行的身影。他的精神,如九嶷山的清泉,源远流长,让千年岁月里的永州,始终藏着一份温润的民生情怀。这份“帝魂”,不仅是永州文化的根基,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提醒着后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要坚守“以人为本”的理念,心怀百姓,施行仁政,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三香溢野:现代农业与致富新篇
离开九嶷山舜帝庙,驱车往南行驶,约一个半小时后,便进入了江永县的境内。江永县位于湖南省南部,地处潇水上游,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份。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近年来,江永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出了“香柚、香芋、香姜”三大特色农产品,被誉为“中国香柚之乡”“中国香芋之乡”“中国香姜之乡”。当地人称之为“江永三香”,这片盛产“三香”的沃土,其中一片被称作“南洞庭”的区域,更是“三香”的主要种植基地。
车子驶入“南洞庭”种植基地,眼前的景象让人豁然开朗。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成片的香柚树枝繁叶茂,墨绿色的叶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枝头挂满了青绿色的香柚,像一个个沉甸甸的翡翠,风过处,送来阵阵清甜的果香。不远处的香芋种植基地里,绿油油的芋叶像一把把撑开的绿伞,密密麻麻地覆盖在田地上,芋叶下,硕大的香芋正静静地生长着,裹着湿润的泥土,透着丰收的喜意。香姜种植基地里,嫩绿的姜苗长势喜人,一行行、一列列,整齐划一,仿佛是绿色的海洋。
当地的种植户老李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带着我们走进了香柚种植园。老李介绍说,江永香柚种植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200多年。江永香柚果肉晶莹剔透,肉质脆嫩,酸甜可口,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等多种营养成分,深受消费者喜爱。为了保证香柚的品质,他们采用了“生态种植”模式,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而是采用有机肥、生物防治等方式,确保香柚的绿色健康。每年春季,他们会对香柚树进行修剪、施肥,促进花芽分化;夏季,会及时浇水、除草,防止病虫害;秋季,当香柚成熟时,他们会手工采摘,避免机械损伤,保证香柚的完整度。
“我们的香柚不仅在国内畅销,还出口到了东南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呢!”老李自豪地说。原来,江永县政府为了推动“三香”产业的发展,搭建了“线上+线下”的销售平台。线上,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方式,将“三香”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线下,在广州、深圳、长沙等大城市设立了直销点,方便消费者购买。同时,政府还引进了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对香柚、香芋、香姜进行深加工,开发出了柚子茶、柚子糖、香芋粉、生姜糖等产品,延伸了产业链,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随后,老李又带着我们来到了香芋种植基地。他蹲下身子,拨开芋叶,露出了一个个硕大的香芋。“江永香芋个头大、口感好,富含淀粉、蛋白质、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老李一边说,一边拿起一个香芋递给我们。我们掂了掂,这个香芋足足有五六斤重。老李介绍说,江永香芋的种植也有讲究,每年3月份开始育苗,5月份进行移栽,移栽后要及时浇水、施肥、中耕除草。为了提高香芋的产量和品质,他们还采用了地膜覆盖、滴灌等现代农业技术,不仅节省了水资源,还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
在香姜种植基地,我们看到了一片忙碌的景象。农民们正忙着采收生姜,他们小心翼翼地将生姜从土里挖出来,去掉泥土,然后装袋、称重。一位正在采收生姜的大妈笑着说:“现在种生姜可比以前轻松多了,政府不仅给我们提供优质的姜种,还派技术员来指导我们种植,销路也不用愁,每年都有收购商上门来收购,我们的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呢!” 据了解,“江永三香”产业已经成为江永县的支柱产业,带动了全县5万多农户增收致富。2024年,江永县“三香”种植面积达到了30万亩,总产量达到了50万吨,产值超过了20亿元。“南洞庭”种植基地也成为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采摘、体验农耕文化。
离开“南洞庭”种植基地时,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田野上,给“三香”作物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看着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我不禁感叹:永州之野,不仅有千年的文脉传承,更有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三香”溢野,不仅带来了丰收的喜悦,更带来了致富的希望,让永州之野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红魂铸心:红军遗志与军民深情
从江永县“南洞庭”种植基地出发,驱车往道县方向行驶,约两个小时后,便来到了道县营江街道午田村。在这里,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古桥——午田风雨桥,这座桥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红军桥”。
午田风雨桥始建于清代,是一座石拱廊桥,桥长约50米,宽约6米,桥面由青石板铺成,两侧有木质的护栏和廊柱,廊柱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桥的两端有门楼,门楼上题写着“午田风雨桥”五个大字。这座桥不仅是当地村民出行的重要通道,更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历史见证。
1934年11月,中央机关、中革军委纵队在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率领下,途经午田村。当时,天气寒冷,红军战士们长途跋涉,疲惫不堪。午田村的村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艰苦的处境,纷纷拿出家里的食物和衣物,送给红军战士。村民们还在午田风雨桥上摆放了许多石缸,石缸里盛满了滚热的茶水,供红军战士们饮用。
毛泽东同志走到桥上,看到村民们热情的举动,深受感动。他拿起一碗热茶,喝了一口,然后对身边的同志和村民们说:“千年峤道,一杯热茶慰挑夫;西进路上,万水千山迎红军。”这句话不仅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村民们的感谢,更体现了红军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深厚情谊。
如今,午田风雨桥已经成为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桥上的石缸依然保存完好,仿佛还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红军与村民们的感人故事。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缅怀革命先烈,感受红军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深厚情谊。
离开午田风雨桥,驱车往蓝山县土市镇新村行驶,约一个小时后,便来到了钟水河畔。在这里,有一个著名的红色遗址——蓝山红军渡。
1934年11月,红三军团一部在长征途中途经蓝山县土市镇新村,准备渡过钟水河。当时,钟水河水位较高,水流湍急,没有桥梁,红军战士们只能涉水渡河。村民们得知红军要渡河的消息后,纷纷赶来帮忙。他们拆下自家的门板、床板,抬来杉树、竹子,帮助红军战士们搭建浮桥。
村民李可铁家里只有一块门板,这块门板不仅是家里的大门,还是家里的餐桌、床板,是一块“多功能”门板。当他看到红军战士们为了渡河而发愁时,毫不犹豫地拆下了这块门板,扛到了河边,送给了红军战士。在村民们的帮助下,红军战士们很快就搭建起了一座浮桥,顺利地渡过了钟水河。
为了纪念这段感人的历史,2015年,蓝山县政府对蓝山红军渡进行了修葺,并设立了“中国工农红军渡口”纪念碑。纪念碑高约10米,正面刻着“中国工农红军渡口”八个大字,背面刻着红军渡的历史简介。如今,蓝山红军渡已经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许多学校组织学生前来参观、学习,接受红色教育。
站在蓝山红军渡的纪念碑前,望着缓缓流淌的钟水河,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红军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在村民们的帮助下,奋勇渡河的场景。红军战士们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精神,以及村民们热爱祖国、支援红军的深厚情谊,深深地打动了我。
永州之野,不仅有帝魂、莲韵、柳风的千年文脉传承,有“三香”溢野的现代农业新篇,更有红军遗志的红色传承。从午田风雨桥到蓝山红军渡,红色的印记遍布永州的山山水水,红色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永州人。这份红色的魂,不仅是永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结语
永州之野,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在这里,帝魂永耀,舜帝的爱民思想滋养着这片土地,让千年岁月里的永州始终藏着一份温润的民生情怀;莲韵流芳,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如莲香般漫溢,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灵魂,让清正之风传承千年;柳风浸骨,柳宗元的孤臣之心与爱民之魂化作一缕清风,漾千年而不绝,提醒着后人坚守初心、心怀百姓。
在这里,“三香”溢野,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让永州之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带来了丰收的喜悦与致富的希望;红魂铸心,红军的遗志与军民的深情激励着永州人铭记历史、奋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永州之野,千年文脉与山河新章交相辉映,历史与现实在此交融,传统与现代在此碰撞。这片土地,不仅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更孕育着美好的未来。相信在帝魂、莲韵、柳风的滋养下,在现代农业与红色精神的引领下,永州之野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继续在岁月的长河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曾康乐,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中南大学法学院在职研究生毕业。曾担任某央企驻湖南分公司负责人。发表小说、散文、论文近百篇)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