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王晗 通讯员 王伟
11月20日是世界儿童日,今年主题为“敢作气候担当 点亮儿童未来”。为响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倡议,叫响长沙儿童友好城市品牌,11月11日上午,以“我的气候朋友”为主题的2025年乡村儿童美育共创活动,在长沙市白箬铺镇乡村振兴馆温暖启幕。
活动由长沙市妇联主办,湖南湘江新区(岳麓区)妇联、白箬铺镇党委政府联合承办,旨在以气候行动为纽带,倾听儿童声音、赋予儿童权利,推动儿童友好理念与生态文明教育深度融合,展现长沙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与“气候担当一代”培育中的创新实践。
儿童站C位,泥土为语讲述气候故事
活动现场,一座由22名乡村儿童亲手设计建造的节能面包窑成为绝对焦点。这座承载着传统建造智慧与低碳理念的设施,不仅是可持续公共空间,更是孩子们心中具象化的“气候朋友”。
11月8日至9日,在工作坊导师指导与妈妈讲师团协助下,孩子们亲手混合泥土、沙子、稻草和水,分工协作完成了面包窑的搭建。
“我的‘气候朋友’有着笨笨的泥土身子,摸起来糙糙的,却藏着和气候做朋友的秘密!”在“泥土的誓言”分享环节,白箬铺镇儿童代表的讲述充满童真与力量,“经过两天努力,土黄色的面包窑像小兽般趴伏在大地上。我们点燃了它,火焰跳跃、烟雾轻升,仿佛在和天空打招呼。虽然下雨导致窑体未干没能烤面包,但这团火点燃的是我们对可持续生活的向往,是参与气候行动的勇气!”
从建造到讲述,乡村儿童成为行动主角
本次活动突破传统模式,让儿童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创造”。前期筹备中,孩子们将泥土、水与种子混合搓成小球,晾干后抛洒在家园或校园,在等待发芽的过程中体验生命循环,理解植物固碳、改善气候的重要作用。还有孩子发挥想象力,创造出能吸收污染的“净化兽”、储存雨水的“小水罐精灵” 等“气候英雄”形象。
主活动现场,参与前期创作的孩子们化身“小主人”,主动为同学们讲解面包窑的建造故事,带领大家参观“我的气候朋友”泥塑作品展、低碳生活展、生物多样性展及自然影像展。在“红薯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用晒干的稻草编织草绳,开展集体跳绳游戏,在欢声笑语中感受自然之力。
“这小小的面包窑,是我们和自然对话的桥梁。”观看完面包窑建造记录影像后,一名小朋友分享道,“应对气候变化不用等惊天动地的大事,珍惜一捧泥土、用好每一点自然能量,就是在做低碳环保的事,就是在守护地球!”
可复制、可持续,“长沙模式”提供实践样板
作为首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名单城市,长沙自2015年便开启相关探索,白箬铺镇则成为全市首个儿童友好先行先试镇。该镇以“儿童友好+自然教育+乡村振兴”为路径,持续打造可持续、可复制的乡村儿童服务模式,本次气候美育活动正是这一模式下的生动实践。
自2022年以来,白箬铺镇推行“9461”行动,将每年6月定为儿童友好月,连续5年举办“白箬之光”儿童友好月活动。通过引进12家社会组织与社会企业,打造儿童友好服务共创平台;成立儿童议事会,建立村(社区)儿童参与机制;建成儿童友好农家书屋,在52个美丽屋场配备儿童服务设施,投入150万元打造光明小学数字化美育空间。
其中,“自然妈妈讲师团”作为核心力量,开发12套本土自然课程,2023至今累计开展活动超200场,服务儿童超6000人次,实现全镇村(社区)及中小学全覆盖。
多元共创,构建儿童友好气候行动网络
在长沙,儿童不是城市的“小客人”,而是名副其实的“小主人”。全市多个社区、学校成立“儿童议事会”,邀请孩子们参与城市设计。
以岳麓区博才小学(东校区)为例,学生们将教学楼顶改造为种植基地,亲手安装水泵、铺设管道,使植物存活率从60%提升至95%,让种植园成为生动的环保课堂。
除白箬铺镇主场活动外,长沙还在主要街区户外大屏点亮象征儿童友好的蓝色灯光及标语,这是该市连续第 9 年响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点亮儿童未来”倡议,向全球儿童送上祝福。
此外,长沙市妇联还将在望城区大泽湖近自然湿地公园,组织300组家庭开展“家庭友好・爱在自然”儿童友好城市“益客行”活动,以亲子健步走和自然教育为纽带,让更多家庭与儿童关注气候变化,成为生态文明的感知者、行动者与共创者,在赋能儿童中点亮城市未来。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