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政务要闻

新消费·新科技·新体验④丨地道长沙民艺馆:弄“潮”非遗,讲“活”文化

发布时间:2025-11-13 18:32:45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1月13日讯(记者 张福芳 彭诗思)穿过长沙市天心区太平老街熙攘的人流,走进地道长沙民艺馆,糕点的香甜气息与传统文化的古朴韵味共同激活来客感官。

这个由新中式烘焙品牌墨茉点心局与自然造物联名打造,以湖湘文化为主题的体验空间,开馆八个月,接待游客近70万人次,正用“可触摸、可感知、可融入”的方式,让沉睡的非遗和民间技艺重新回到生活的烟火气中。

“我们希望大家走进来,感受到的不是商业氛围,而是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墨茉点心局品牌联合创始人、地道长沙民艺馆馆长谢振说。

进门处,余杭油纸伞与浏阳夏布灯箱交织的顶幕增添雅韵,写着“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等方言的打卡墙让鲜活的长沙市井生活跃然眼前;向内深入,湘绣、长沙铜官窑、长沙面塑、望城剪纸、望城皮影、滩头年画、掐丝珐琅等各色非遗文创及手工艺品陈列在架,展现在地文化魅力;沿阶梯而上,2楼的民艺体验区陈设多种手作材料,定期举办非遗传承人讲座、手工艺互动工坊及教育研学活动,游客可以近距离体验年画拓印、皮影、泥塑、漆扇等非遗民艺文化。这个约700平米的空间链接古今,用超过600件展品描出传统文化的斑斓多彩,讲述非遗传承的当代故事。

历经百年的手艺,如何打动见多识广的新一代?长沙地道民艺馆的答案是:大胆地“弄潮”,用创新激活消费活力。

“馆内目前消费主体是以10到35岁的年轻客户为主,占比高达60%,文创产品赋能全馆40%的销售额。”民艺馆搭建平台,聚集起三四十位传承人与多位95后原创设计师,“老手艺”与“新头脑”在此碰撞出火花。

为了让手艺人的作品更受市场欢迎,民艺馆还对销售数据进行总结与分析,每月与传承人沟通,及时反馈情况,迭代优化产品。比如,发现冰箱贴畅销,建议传承人开发相关类型产品;关注年轻人兴趣,推出长沙主题明信片、铜官窑瓷器盲盒、“通关文牒”盖章本等内容,赢得消费者青睐。

记者在现场看见,不少产品在设计上进行了创意表达,蓝印花布印染着趣味话语和“求锦鲤”式期待,浏阳夏布制作成款式新颖、时尚潮流的手提包。

“一门手艺要学成出师,往往需要两三年。我们希望通过市场反馈和设计赋能,缩短这个周期,让大家更快看到非遗和民间技艺的价值,增强信心。”谢振说,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共创”模式,在显著提升产品吸引力的同时,对于非遗保护与传承也是一种鼓励。

“下一步,我们会把地道长沙民艺馆构建成民间手艺人交流平台,打造新民艺孵化器。”他表示,希望能给全国的民间手艺人提供一个可以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让更多手艺人的作品崭露头角,成为传播长沙文化的新媒介。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