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4日,国家疾控局发布《儿童青少年裸眼视力和屈光状态评价规范》,首次为3至14岁人群建立远视储备评价标准。规范主要起草人之一、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李仕明介绍,规范明确了低龄儿童远视储备标准,有助于将近视防控关口前移至学龄前阶段,为早期发现近视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规范,远视储备量不足的定义为“裸眼视力正常,但远视度数低于相应年龄段参考值下限”。规范首次列出3岁至14岁儿童青少年远视储备量的推荐值范围,并强调需在专业机构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验光设备进行检测。
李仕明介绍,远视储备概念由北京同仁医院教授王宁利团队于2011年提出。团队通过建立儿童眼病研究队列及10年随访,2022年形成了6至15岁儿童远视储备发育区间的专家共识。“新规范为3至5岁低龄儿童建立了远视储备标准,旨在通过早期筛查实现早期干预,有助于将近视防控的关口前移至学龄前阶段。”他表示,研究数据显示,小学一年级儿童若保有+2.00D远视储备,未来5年近视发生率仅为4.6%;储备耗尽则近视风险高达92.6%。“理论上远视储备值越大,近视发生风险越低。”李仕明说,家长也不必盲目追求高远视储备,防控近视关键在于减缓远视储备的消耗速度。保护远视储备需要增加户外活动、保证课间休息、养成良好用眼习惯。
此外,规范提出,裸眼视力异常者应及时到医疗机构检查,视力正常者每3至6个月复查一次,远视储备不足者需保证充足户外活动并定期随访。该规范将于2026年3月实施,为医疗机构、幼儿及中小学校保健部门等提供参考。
来源:北京日报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