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蔡玉珠、徐秀娥、马杰、李秀利、马王杰、苑祝霞
年龄:55岁到78岁
寄语:能让老人尝尝我们的手艺,感受到温暖,我们也很快乐。
揉面、拌馅、捏褶……周一上午,中关村街道科育社区志愿者徐秀娥家中的厨房里蒸腾起阵阵白雾。几位爱心蒸笼队的成员正忙得热火朝天。不一会儿,笼屉上就摆满了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包子。等到蒸锅掀开的时候,面香混合着馅料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这是科育社区爱心蒸笼队每个周一的日常工作。每周一的清晨,志愿者们会准时聚在一起,为社区里的独居老人和困难家庭制作包子。“不管刮风下雨,我们的‘爱心包子’都雷打不动地坚持做着,一年多来已经为老人们送去了两千多个包子。”马杰说。
这场温暖的传递,始于去年夏天。社区热心居民马钰得知公益组织百姓农场种了不少新鲜蔬菜,想捐赠给有需要的老人,便牵线联系了社区工作人员胡扬。如何让爱心蔬菜发挥更大作用?胡扬和同事们一合计:不如做成包子,既方便保存,又容易加热食用。
提议一出,左邻右舍纷纷响应。徐秀娥主动提供自家厨房作为“主阵地”,6位平均年龄70多岁的志愿者一拍即合,爱心蒸笼队就这么成立了。苑祝霞还动员了她组织的“爱益起”编织社成员,拿出义卖所得,买来面粉、香油等辅料,给蒸笼队“添柴加火”。
为了让爱心持久延续,队员们商量后决定分成两组轮流值班,既保证每周都有新鲜包子送达,大伙儿也不至于太累。更让人动容的是,90岁高龄的张芝英看到大家干得风生水起,也主动提出:“我家厨房宽敞,你们来这儿做吧!我还能帮忙搭把手。”于是,队伍有了第二处“爱心厨房”。
“我们就像在跑一场温暖的接力赛。”马王杰说:“周末农场送来新鲜蔬菜,我们提前处理,周一一大早开始和面、包制,中午就能让老人吃上热乎的!”
中午11时,包子出锅,队员们小心翼翼地将包子装进食品袋,挨家挨户送到老人家中。独居的周大爷,一个人吃饭总是对付。每个周一,他都会提前收拾好茶几,等着迎接志愿者。“每周就盼着这一天!不仅吃上了热乎包子,还能有人陪着说说话,心里特别暖。”周大爷感慨道。
送包子的同时,队员们还会顺手帮独居老人整理家务、陪着没人说话的老人聊聊天,帮行动不便的老人带走垃圾。
如今,这份爱心已在社区内外生根发芽。有热心居民拿来自家种的葱、姜;有年轻人主动报名帮忙;天儿一冷,发面成了难题,辖区爱心企业护国寺小吃包下了发面、揉面的活儿,保障每周的爱心包子都能准时出锅。
谈及这份付出带来的收获,李秀利的脸上写满了笑意:“我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高兴,觉得生活特充实。”一旁的蔡玉珠补充道:“我们送出的不只是几个包子,也是一份惦记,邻里间走动多了,情分自然就厚了。”
来源:北京日报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