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北京要闻

不到1分钟负重爬10层,“冠军消防员”是如何炼成的?

发布时间:2025-11-14 16:31:07

挑战体能极限,比拼救援技能,近日,北京消防全员岗位秋季大比武落下帷幕。全市20支消防队伍精锐尽出,1264名指战员在6天的赛程中,决出了4大类40项科目的冠军。

这群身怀绝技的“冠军消防员”是如何炼成的?相较于比武场上的紧张刺激,其实,他们在救援现场面临的考验则更加惊心动魄。虽然没有终点的计时,但每分每秒都是在与“死神”赛跑。

最快“飞毛腿”:48.42秒!负重上10楼

不论在人迹罕至的山林,还是在车水马龙的城市,我都热爱消防员这一职业,并愿意为之付出青春与汗水。                           

——陈兆平

“我一口气先冲上8楼,体能消耗一下子到达了极限,接下来全凭意志力,强突9楼、硬顶10楼!”在负重上10楼科目中,陈兆平须身着全套灭火防护服、后背空气呼吸器,臂夹两盘水带,相当于负重30多公斤,攀登220个台阶。

比赛时,哨声一响,他抱起两盘水带,“一步跨3个台阶,一层用时约4秒,手臂还需用力夹紧水带,一旦掉落,在分秒必争的比赛中,就意味着失去夺冠的资格。”

最终,陈兆平耗时仅48.42秒,还不到一分钟,一举拿下负重上10楼科目的冠军,这也是他在近两年之内第三次夺得该项目的冠军。

夺冠后的陈兆平。

陈兆平今年25岁,来自四川泸州,现任顺义消防北小营消防救援站战斗班副班长。“体能的提升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就是努力训练”,陈兆平说,他每天6点起床,热身完之后就去爬楼,除去吃饭,其他时间都在训练场上,直到晚上9点,“唯有日复一日,咬牙坚持。” 

比武赛场,陈兆平一马当先,救援现场,他同样冲锋在前。别看陈兆平年纪轻轻,却是难得有着城市消防与森林消防“跨界”经验的队员。

来北京之前,2017年,18岁的陈兆平在江苏干了4年城市消防员,之后又回到自己家乡,做了一年森林消防员,参与了重庆山火和泸县山火两场大灾的救援,“那时候进山,追着火线围追堵截,一待就是一周,下山时灰头土脸,跟野人一样。” 

2023年,因为向往首都,也抱着在大城市闯一闯的想法,陈兆平考入顺义消防。比武赛场上练出的好体能,成为他冲锋陷阵的底气。

“当时两位老人被困在二楼卫生间,但具体位置未知。”2024年10月,辖区一栋二层村民自建房起火,两位老人被一楼的浓烟逼到了二楼卫生间,参与救火的陈兆平得知这家自建房的建筑结构和隔壁村民家一样后,迅速摸清内部格局,带领队员冒着高温和浓烟,利用撬棍和消防斧,强力破拆楼梯间的铁门,开辟出救援通道,之后凭借精准的方位判断,成功找到并救出两位老人。

截至目前,陈兆平已参与救援任务300余次,解救被困群众近30人,成为队友眼中“拿得出、顶得上”的硬汉子。

最牛“机甲医生”:排除故障又快又准

干了消防员才能体会“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使命感与荣誉感,这也是我坚持到底的动力源泉。                                                 

——刘祥升

如果把消防员比作“超人英雄”,那么车辆装备就是他们的“硬核机甲”,这些“机甲”一旦卡壳,谁来排除故障呢?37岁的刘祥升,现任丰台消防丽泽消防救援站分队长,同时,他也是队里的“机甲医生”。 

翻看刘祥升19年的消防员履历,“车辆装备”是一个关键词。入伍北京消防后,当了两年驾驶员。之后,在南京士官学校,学习消防装备应用与管理专业。两年学成归来,在北京消防车辆装备维修大队一干就是9年。消防部队转制后,他又回到基层消防站,负责队内的车辆装备维护兼驾驶。

其中,在车辆装备维修大队,刘祥升共维修保养消防车辆6000余台次,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除了伤筋动骨要换大部件,一般的‘小病小灾’我都能修好。”刘祥升自信地说。 

在比武赛场,刘祥升参与的是装备维护员岗位科目,需要对正压空气呼吸器、无齿锯、泡沫消防车和举高消防车4种车辆装备进行故障诊断与排除。正压空气呼吸器共设置了16个故障点,涉及气瓶、减压器、供气阀、面罩等部件。比赛时,每名参赛队员如同“拆盲盒”,会被随机分配其中3个故障点。

作为装备维护员岗位科目的冠军,刘祥升在比赛中拆卸安装如行云流水,故障排除快速精准,最终以总成绩9分11秒、排除故障用时最短获胜。“必须做到对装备器材足够熟悉,火场不会给你时间去联系厂家、咨询客服。” 

在几年前的一场大火救援中,刘祥升和队友驾驶一辆消防车停在火场最前沿入口处,但因干粉管路长度不够,消防车暂时没有启用。突然,火场内发生猛烈爆炸,所有救援人员迅速撤出,之后,灭火机器人代替消防员进入火场。

“那时我的消防车还停在原地,于是就用它给灭火机器人供水。其间,因为车龄较大,一根老化的气路软管突然崩开。”车辆“罢工”之际,刘祥升临危不乱,准确找到故障点后,跑到旁边商店借来一把剪刀,切除软管损坏部分,换上车里备用的快速插头,成功修复气路,保证了前方灭火机器人的不间断供水。在持续供水40多个小时里,刘祥升的消防车一直坚持到火彻底熄灭。

“全能消防员”:横渡洪流架起“绳桥”

如果能穿越回到自己的19岁,我一定会感谢当时的自己,在迷茫之际选择了走出大凉山,来到北京当消防员。                       

——吉克约布

吉克约布今年25岁,是一名来自四川凉山的彝族青年,现任海淀消防温泉消防救援站战斗员,他赢得冠军的科目是战斗员岗位全能。作为最基本的“作战单元”,战斗员必须做到“全能”。 

比赛中,吉克约布既要“上天入地”,又要“拿捏分毫”。100米消防障碍,要求消防员要越板障、抓水带、过独木桥;挂钩梯上4楼,要求消防员利用梯钩挂于窗台外沿,逐层向上攀登;救援技能考查的内容更多,其中就包括对绳索和破拆工具的使用。消防员要借助绳索上升到4楼,还要利用无齿锯切割灯泡上的铁丝但不能割破灯泡。

“在交通事故、人员被卡等救援现场,消防员破拆营救时需要精准掌握力道,防止器械作业造成被困者受到二次伤害。无齿锯切铁丝,考验的正是消防员把控器械、精准施救的能力。”吉克约布说,比赛时,铁丝紧贴灯泡,现场裁判员会拿A4纸测试有没有缝隙。操作无齿锯时,身体已经处于力竭状态,要靠肌肉记忆连切5根铁丝,“割破一个灯泡,成绩会被‘加时’30秒,也就意味着前面的比赛白费了,因此这个科目要险中求胜。”

而在真实的救援现场,“险中求胜”需要更多的勇气与信心。在今年7月增援怀柔抗洪救灾时,吉克约布和队友被洪流挡住了去路,原本的桥梁被冲毁,只剩下桥墩。在尝试了架梯子、搭断木等方法失败后,水性好的吉克约布站了出来,决心带着绳索横渡洪流,在两岸架起绳桥。在队友协助做好安全保护后,吉克约布跳进三四米深的洪水,仅用十多秒就到了河中间的桥墩,架起了通往“孤岛”的第一条救援通道。

吉克约布告诉记者,2022年,他高中毕业后在家待业半年多,正打算外出打工之际,北京招募消防员的机会摆在了眼前,“虽然那时候对消防员这一职业了解不多,但有一点我很清楚,这是一份神圣的工作。如今,这份工作改变了我的人生,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拼搏,救助更多处于困境中的人。”

“最强控火团队”:不落下任何一名队员

灭火救援从来不是单打独斗,在勇往无前、平安归来的团队里,每一名消防员都是“冠军”。         

——杨洋

除了个人赛,此次大比武还设置了协同作战科目。开发区消防经海路消防救援站派出7名队员,参加了高层建筑火灾内外协同控火技术的比拼,最终赢下冠军。

“这是一项极为贴近实战的比赛科目。”经海路消防救援站副站长杨洋是带队参赛的训练员,“高层建筑‘起火’后,一名消防员操作举高消防车,负责扑灭建筑外墙的两处起火点,而建筑内分别位于8、9、10楼的3个起火点,则需要另外6名队员连接一辆水罐消防车后,攀登楼梯铺设水带干线灭火。”

楼道空间有限,6名队员都身着全套灭火防护服,背负空气呼吸器,必须理顺登楼的先后顺序,以及水带、水枪等装备的分配与连接。“因此,这也是一项考验团队配合的科目。比武赛场磨炼出来的默契,到了救援现场就会成为兄弟们彼此托付的信任。”杨洋说。  

经海路消防救援站参赛队员中有两名班长,分别是特勤二班班长张尊彪和灭火救援二班副班长李东锋,两人今年都是30岁。当消防员前,张尊彪来自山东,是一名当了5年兵的退伍军人,李东锋来自河南,是一名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大学毕业生,2019年,两人前后脚加入了消防队伍。说起团队协作,两人不约而同想起了同一场灭火救援。

2023年10月,辖区一栋高层建筑13楼内的装修材料起火,浓烟滚滚,虽无人员被困,一旦蔓延恐将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在杨洋的带领指挥下,张尊彪和李东锋分别作为内攻组和搜救组队员进入火场。

“拍左肩是左转,拍右肩是右转,按双肩是蹲下……”在嘈杂且视线受阻的火场,队友靠手势与张尊彪顺畅沟通。“除了手势,我们身上还有安全绳相连,杨站长在最前面小心探步,跟在后面的我心里有一种安全感。”

大火被扑灭撤出时,杨洋又成为最后一位,“我会点名确保不落下任何一名队员,怎么把队员带出去的,还要齐齐整整地把大家伙儿带回去,平安回家。”

链接

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作战训练处副处长李梓靓表示,每年春秋两季的比武竞赛,是提升队伍战斗力、检验训练成效的重要契机,参赛队员对标“国家队”“主力军”标准,不仅要比体能、比技能,还要比战术、比作风,首都消防救援队伍将以练促战,苦练本领,攻坚克难,切实担负起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各类灾害事故的神圣职责使命。

来源:北京日报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