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1月26日讯(通讯员 龙卫敏 张晶)在长沙市天心区城南路街道,一场以“传承志愿精神,共筑社区暖阳”为主题的“老带小”志愿赋能小组,自2025年8月启动以来,探索出了一条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通过专业社会工作方法,该项目将老年志愿者的“经验优势”与新生代志愿者的“活力优势”有机融合,实现了从“经验传递”到“体系化提升”的转变,成为基层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的生动实践。
服务对象的双重困境与志愿服务的结构矛盾
城南路街道老旧小区集中,老龄化程度深。调研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占辖区总人口的19.4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面对老年人居家安全与情感陪伴的双重困境,以及志愿服务队伍中“经验传承难”与“新手入门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社工站创新提出“老带小”志愿服务模式。
“我们意识到,困境本身即是资源。”城南路街道社工站龙社工介绍,“通过专业介入,我们把‘老’的经验和‘新’的热情转化为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社区力量。”
从破冰到实战的闭环培育
社工站打破传统培训模式,构建“建立信任—系统赋能—实战督导—机制留痕”的全流程培育体系。小组初期通过结构化破冰、经验分享与公约共建,奠定互信基础;随后由老志愿者现场演示沟通技巧与安全排查方法,社工则提炼零散经验,融合服务伦理与风险识别理论,形成“可记忆、可操作、可传递”的知识包。在实战环节,采用“1+1”督导模式入户服务,现场观察、即时反馈,服务后组织集体复盘,将典型问题转化为可复制的“为老服务解决方案库”,实现从“知道”到“做到”的能力跃升。
服务有温度,社区有回声
“老带小”模式不仅提升了志愿者的专业能力,也让辖区老人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温暖。老志愿者从“好心人”升级为“教练员”,经验被系统化传承;新志愿者从“不敢服务”成长为“独立服务”,在支持性环境中实现自信跨越。志愿者们走进老人家中,排查安全隐患、倾听心声、传递关怀,服务从“物质帮扶”升级为“心理慰藉”。多位老人在回访中表示“感受到了真心的关注与陪伴”,志愿服务真正走进了老人心里。
机制落地,温暖延续
小组的结束并不是服务的终点。社工站通过建立“老带新”结对档案、颁发“志愿传承之星”“志愿进步之星”等差异化荣誉,并将整套模式嵌入街道“城心城益”志愿服务体系,推动“老带小”从短期项目转化为长效机制。该模式有效解决了志愿者队伍青黄不接、经验断层的问题,为社区培育了一支结构合理、能力持续的志愿服务力量,也为面临类似困境的社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例。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