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方言民俗

"不服周"

发布时间:2007-03-07 15:21:24
    一地有一地之方言,方言的起源流变,往往关乎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当地居民性格,有时更与绵延悠远的历史息息相关。若论本地最古老的方言,想来想去,也只有“不服周”了。说起来蛮吓人,大概两千多年前我们楚地的老祖宗就开始用它了。
    众所周知,本地人的口头禅“不服周”,亦即“不服气”、“不服输”的代名词。譬如两个武汉人争斗,一方将另一方摁倒在地上,胜利者不免洋洋自得:“你到底服不服周?”那失利的一方纵然挣得脸红脖粗、青筋直冒,也梗着脖子死硬到底:“不服周,就是不服周!老子死也不服周!”这已经超越了好勇斗狠的层面,凸现出一种韧性和蛮劲,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那么为何偏偏说“不服周”呢?解释起来就须讲点古了。
    稍具历史知识的人都晓得,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在黄河流域,曾几何时中原文化占据了领先的地位。到了强大的周朝,更堪称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空前大帝国。中原人对于当时欠发达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向来采取歧视轻蔑的态度,称为“蛮子”、“南蛮”,意即野蛮、落后、愚昧、不开化。对于这种偏见,楚人很不服气,拒不服从周天子的调遣,历代楚王东征西讨、南征北战以开拓疆域,这种态度当然就是“不服周”了。尤其到了东周末年、春秋时期,楚人的努力终于收到了很大的回报,那位著名的“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战胜了强敌晋国,一举跻身于“春秋五霸”的行列,楚人也大为扬眉吐气,“不服周”的精神更广为人知。
    及至秦统一六国,势力如日中天的时候,六国人民还把抗击暴秦的希望寄托在楚人身上,因为秦是周人的后裔,而楚人则以不服周而著称。当时流传这样一句成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或“三户亡秦”),意思就是哪怕楚国只剩三户人家,最后灭亡秦国的一定是他们。后来,各国义军起事推翻秦朝时,也颇有政治远见地推出了一个“楚怀王”作为旗帜,而破釜沉舟击破秦军主力、火烧阿房宫的项羽,也号称“西楚霸王”。种种事实,无不验证了这一预言。
    此后,“不服周”这句著名的方言便一直流传下来,在楚地盛行,虽经历史变迁、语言的辗转更替,却无论是字形还是含义均保持不变,直到现在。当然,“不服周”并非湖北佬的专利,湖南人也用它,因为传统的楚国是包括了这两省的绝大部分地域的。但说“不服周”为历史最悠久的本地方言,是有着充分依据的判断,您家服不服周呢?
    岁月流转,沧海桑田,时代虽然不同了,但融入楚人血脉中的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面对强劲对手、重重压力和严峻局面决不低头屈服,顽强抗争到底的精神却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当然这不是说在日常小事上寸步不让,而是说在暂时还不够发达甚至略显落伍的时候,要“不服周”,迎头赶上,如此才能不愧对祖先。而那永远“不服周”、自强不息、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决心和勇气,则是我们楚人的精神支柱与性格特征!(陶涛)

武汉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