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方言民俗

端阳节话龙舟

发布时间:2007-03-07 15:27:12

    划龙船、相传是古代人民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投汩罗江以身殉国而举行的祭祀活动,在历史的长河里,各地逐渐演变发展为民间竞渡。历史上,武汉曾有一些端阳竞渡的记载,清道光年间,叶调元在《汉口竹枝词》中曾作诗三首,其一曰;“万桡齐举水飞空,两岸喧呼助势雄;抢罢对江船渐散,小河一片夕阳红。”注曰:“划船水手四五十、五六十不等,不待雇募,闻鼓自来,皆扎包巾、穿半臂、各如龙色,河岸搭台挂红、木船开头停泊必吹打放炮,以助声势,此小河竞渡之大略也。至米厂(今王家巷码头)龙船搭台扎彩演戏,尤为热闹。”此后,有些好胜者,在竞渡中常有打架械斗等事发生,故龙舟竞赛时断时续。

    武汉地区最盛的一次龙舟竞赛是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当时汉口市组织了一个龙舟竞赛委员会,规定:凡参加竞赛者,需要书面申请,注明码头名称,赛船长度、颜色标志,桡手人数等,经批准后,由赛委会以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如“岳武穆”、“文天祥”、“史可法”等名字命名,并按此制作旗号,时各船帮码头仍沿袭旧有的船名,如:老青龙、老黄龙、老白龙等等。船的大小依其财力而定,最长者约为30米、一般是20余米。
                     
    据考查,当年各水码头参赛的龙船有35只之多,全是自筹款项现造。造船有站挠和座桡两排、前后设方不逾尺的“磨台”两座,农历五月初一开始试划。桡手数千人听鼓即收,他们身着与龙舟同色的衣帽,“甩磨”者均是青年人,出钱多者占“头磨”,次者占“二磨”,甩磨人、头羢带花人字英雄结范阳帽,身穿丝绸武士眼丝袜缎鞋,站在磨台上倒也英俊。船中旗杆竖方形丝绸帅旗一面。尾艄装有前大后小、长数步术梯一部,一化妆小丑坐于梯上鼓吹牛角号,以助声势。梯两边分插七星旗和命名旗。

    掌梢击鼓者多为有水上经验的老人,每船有一人跨坐龙须,手持精画的“虎头桡",左肩歪披红绸、名曰“抱头”,他是指挥全船前进方向的重要人物,其职责有如轮船领航员,“虎头桡”不轻易下水,只是在竞渡时或礼节性拜访中才下水参划。“点头”则站立船头,也手持“虎头桡”肩挂红绸,跟着“抱头”指点的前进方向,示意众桡子不断高呼“划、划、划”,其桡虽不下水,但手舞足蹈之劲,足以起较大的鼓动作用。桡手按左、右站座各就各位,听鼓声下桡,声援则平,声急则速,声散则停。前后甩磨人各执细杪竹篙左右呈圆形甩动,远看形如两条龙须摇摆。五月初五日上午正式竞赛,因组织不善、在竞赛中“李太白”号龙舟翻覆,淹死一尹姓桡手。赛后,各舟自由划行。
                     
    当年从宗关以下至龙王庙,各水码头均以两木驳并泊于江中,名为“标船”,船上广扎彩棚,有的还请音乐队吹打助兴。当龙舟来此时,即放鞭奏乐,表示欢迎,龙舟郎绕船急划二至三周,然后靠拢“标船”稍憇,各标船均备有糖茶、包子、香烟招待。是日,万人空巷、沿河两岸人山人海,盛况空前。此后,虽有断续竞赛,但盛状大不如前。近年,国家已把这一民间传统活动,正式列入体育竞赛项目。(中国龙舟协会网)

武汉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