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老街故居

寻访项英故居

发布时间:2007-03-15 15:07:32

    位于武昌城内巡道岭(今粮道街265号)的项英故居,当年坐西朝东,单层砖木结构,系上世纪初期的普通江夏民居。项英生于此长于此,并在这里开始他早期的革命活动。该故居见证了项英从出生到成长为一名热血青年乃至成为我国“工运”先驱的历史印迹,因此,武昌城的这座项英故居在1959年就被列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遗憾的是,如今人们再想去粮道街瞻仰项英故居、缅怀这位著名的江城之子,则已无法实现这份心愿了。1998年在拓宽粮道街的马路时,武昌城的项英故居被全部拆除。可以说,当项英故居遽然消逝后,一段弥足珍贵的历史也就随之湮没于漫漫岁月的长河之中,留下的是无尽的遗憾。武昌项英故居虽已不复存在,但如果考虑在故居原址附近立一座石碑作为永久标志,不也是对革命先烈的一种纪念与追思?

    1934年,旧军人李石樵在当时的汉口日租界新小路(今刘家麒路7-13号),建成一栋五层高的西式洋楼。这栋灰砖清水墙的楼房呈“横三纵三”的立面结构,具有浓郁的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李石樵与家人住在东楼,西楼专作客房之用。1937年12月23日,项英回到武汉,与叶挺一起筹建新四军。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批准,他们很快就在汉口大和街26号(今胜利街332-352号)建立了军部。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正式挂牌。李石樵遂邀请项英等新四军的几位友人住进自家的新大楼,项英住的是李家西楼的第二层客房。

    为进一步探知项英与李家这栋房子的上述史实,我们专门拜访了烈士后代周家学老先生。周老回忆说:“我父亲周天元曾在项英领导下参加了‘二七’大罢工等革命活动,大革命失败后我父亲被捕,1931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武昌。1938年项英当上新四军副军长后,来到汉口。江岸铁路工人知道了都来看望他。当项英从工人口中听到我父亲周天元已牺牲时,便托人通知我们家属到汉口见一面。当时我已经10来岁,随母亲从黄陂乡下赶到汉口。项英在会客室与我们亲切交谈了一个多钟头,并嘱咐我母亲要好好抚养革命后代。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我们这次的见面地点就是现在汉口刘家麒路7-13号的西二楼。”

    可见,新四军在武汉诞生前后,项英确实在汉口李石樵家的这栋大楼里住过一些时日。由此一段远逝的历史因老人的记忆而清晰起来,一幢老房也因之更增添了一抹传奇色彩。在项英武昌故居消失后,这幢留有先烈足迹的楼房也当引起我们的珍视。

    当我们又来到旧城改造中的汉口永清片时,这片昔日江城宁静的街区已不再沉寂,而成为一片机械轰鸣的建筑工地。巨大的起重塔吊耸入天际,剩下数幢风格古朴的历史建筑还散落在其间。令人欣慰的是,项英当年曾住过的李家大楼仍矗立在刘家麒路中段,使人一目了然。该建筑独特的东西双体楼为外凸立面转角造型,中间形成内凹结构,整体呈工字形,富于立体感。三段式结构使主入口与正立面的线条流畅有力,棱角分明,表现出一种阳刚之美。在西楼的二层,三间客房呈品字布局,面积虽然不大,但紧凑实用。透过矩形木窗,周边景物一览无余。可以想见,69年前的项英在这里是怎样为新四军的创建而辛勤工作。也许直至深夜,他房间的灯光都未熄灭。灯光照亮了这位新四军副军长坚毅深思的脸庞,也照亮了“新四军”这支诞生于汉口的抗日铁军的前进方向……

    据有关方面介绍,汉口永清片在旧城改造中会尽可能保留维护一些有特色的历史建筑,以便展现这个街区厚重的历史文化。项英在此居住过的李家大楼也将修旧如旧,并与附近的新四军军部旧址形成配套关系。目前,汉口的新四军军部旧址已按原貌正在进行修复,不久,这里将建成一座对社会开放的“新四军军部汉口旧址纪念馆”,为江城再添一处珍贵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到时,我们将有幸从项英故居到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寻找历史的珍贵遗痕,重温尘封于漫长岁月中的光荣往事。■刘谦定王钢/文

武汉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