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近,汉味小吃年糕备受市民青睐,汉口德华楼门庭若市。
人们喜欢“德华水磨年糕”,但未必知道至今有80多年历史的德华楼的沧桑变化。这个素以京津菜肴闻名的老店,与时俱进地相继打造“德华小包”、“德华北方水饺”、“德华水磨年糕”等“中华名小吃”,在江城酒店业中不同凡响。
正宗京津风味
1924年,天津人李焕庭在汉口创建了得华楼,由于经营运转得法,他赚到了一大笔钱以后就衣锦还乡了。临走前他声明,如果有人以“得华楼”继续开餐馆,必须略改店名,以示区别,方能经营。
1931年,天津人陈世荣、曹树召、李德富、陈大友等合股,在汉口中山大道民众乐园正对面,一栋二层楼的板木房,以“德华楼”的牌子开办了一家餐馆。开业不久正逢汉口遭水灾,被迫停业。水灾过后由原股东之一陈大友接手,继续开业,更名为“天津德华酒楼”。由于管理不善,资金耗尽,不到两年也歇业了。
就在该酒楼面临绝境之际,原掌作师傅李晶珊、堂头周秉山两人于1934年集资2000余元、雇工30余人再度开业。两层营业用房共约500平方米,店堂整治雅观,并设有喜、寿、丧专厅,还聘请了名厨刘开榜、龚虎臣等人。在门庭装上“鮰鱼大王刘开榜”、“宴席专家龚虎臣”的大型霓虹灯,一时轰动武汉三镇,顾客络绎不绝,生意日趋兴旺。到了1938年,员工增至70余人,可见规模之盛。
武汉沦陷后,日本商人强占店房,开办了汽水厂,德华楼被迫停业。1945年抗战胜利后,原店房归还原主,但设备被掠夺一空。李周二人只得另起炉灶,重新组股恢复营业,但风味不如以前,信誉下降,每日营业仅百元左右,支撑数月就歇业了。1947年又重邀孙凌霄、曹树华、肖锦堂等6人,筹资800元,雇工50人,聘请名厨多人,再度开业,经营旺盛,声望逐渐恢复。
解放后长足发展
解放后,德华楼实行公私合营,营业日益发展。1960年搬迁到三民路68号现址,营业面积1600余平方米。据德华楼老职工介绍,这里原是中南旅社,经江汉区商业局调剂搬迁过来。当时,德华楼技术力量雄厚,有全国著名特级厨师万德森、李顺炎掌厨,前堂有著名服务师叶海珊、李德富挂牌服务。这些师傅所制作的菜点,继承和发扬宫廷清真和京津传统风味,制作考究,其中煎、炒、爆、溜、烧、烤、煮等烹调技艺闻名全市。其著名菜肴有:煎鸡煽,抓炒鱼片,爆双脆、三丝鱼翅,三鲜海参、溜桂鱼片、红烧鲍鱼、焦溜里脊、炸虾球、八宝香酥鸭、挂炉烤鸭、全福甲鱼等,深受欢迎。
“文革”期间,德华楼被改名为:京津餐馆,1982年恢复老字号原名:武汉德华楼。1985年酒楼加固加层,扩大了经营面积,一楼设南北两厅,专供北方水饺、德华小包等北方面点小吃,尽显京津风味;二、三楼雅厅以及四楼大客厅,供应风味菜肴,承包宴席。
做出品牌,让顾客满意,这是德华楼重要经营理念和出奇制胜的法宝。改革开放年代,酒楼涌现一批新秀厨师和服务师,如:湖北省劳动模范特级宴会设计师肖岚、武汉市首届筵席点心表演赛全能冠军特级面点师王永中等,为消费者提供一流的服务质量。这是德华楼最为兴旺的时期。
年糕产品越做越大
德华年糕是德华楼传统产品之一。据周围的老人们回忆:德华年糕是由踹糍巴演变过来的,德华楼起初在隔壁惠民里巷子里用手工踹打做糍巴,接着做成黏糕,后来改做年糕,从手工进而改进小机械加工生产,产量随之提高,市场销售良好。制作年糕工艺很有讲究,从泡米、磨浆、蒸制、摊晾等得上十个小时,哪个工序不到堂都不行,尤其是火功要大火成气。德华年糕之所以好吃,就是靠的传统工艺和科学配方。
1998年后,德华楼实行股份制改造,由张向阳任总经理,开始在市场搏击。他们在经营格局上进行调整,坚持保留德华小包、德华北方水饺、德华水磨年糕等风味名牌小吃产品。在全市最先进行技术革新,制成水磨年糕和水饺压片机等机械设备,取代人工体力劳动,使年糕产量成倍增长。2004年,德华楼制定出武汉袋装真空年糕的标准,并办了国际条形码。继而筹集资金,购回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生产真空年糕的专用设备,于2006年初将抽空无菌袋装年糕正式投入生产,并经过质量技术监督局检验通过,批量生产出水磨、黑米、桂花、火锅等多品种抽真空无菌袋装年糕应市,成为全市年糕制造业的龙头老大。
如今,德华楼的年糕产品从店堂走进了超市,已经进入了中百仓储、武商量贩、中商平价、沃尔玛、家乐福等多家超市。还与新字号酒店携手振兴传统小吃,将德华年糕源源输入“艳阳天”连锁酒店。
2006年国庆期间,德华年糕与四季美汤包、蔡林记热干面等名牌小吃会聚在汉口新华路体育场现场展销,德华真空年糕出现热销场面。业内人士认为,汉味传统小吃年糕的发展壮大,是德华楼与时俱进的见证,表明了企业的勃勃生机。(汉网消息 涂德深 汪士杰)
武汉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