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一而建的钟子期墓与知音亭。
方红学 方 可/文 方利玲/图
肃穆的钟子期墓,面朝后官湖,背靠马鞍山,形成依山面水之势。在马鞍山南麓秀丽的后官湖畔,静静安卧着楚国隐贤钟子期。钟子期墓与知音亭合一而建,古墓石碑与青山碧水相互辉映,碑文斑驳,驻足墓前,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顿时浮现。
位于蔡甸城区东7公里的马鞍山,山脉绵延数里。在2008年第一场大雪飘落时,我们一行来到传说中高山流水觅知音的马鞍山知音故里。
肃穆的钟子期墓,面朝后官湖,背靠马鞍山,形成依山面水之势。在马鞍山南麓秀丽的后官湖畔,静静安卧着楚国隐贤钟子期。钟子期墓与知音亭合一而建,古墓石碑与青山碧水相互辉映,碑文斑驳,驻足墓前,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顿时浮现。马鞍山北麓有钟子期故居,掩映在松柏之间,若隐若现,在雪景中愈显得凄美 。
离故居不远处有一条老街叫铁铺街,放眼望去,仿佛一只在漫天飞雪中展翅的火凤凰: 钟子期墓立于凤凰头,两侧水塘为凤凰眼,往外延伸向南突兀的高地为凤凰双翅,登山远眺,一只火凤凰跃然脚下,飞翔在漫天瑞雪之中。漫山青松葱茏被雪覆盖,湖面冰波粼粼,流水潺潺,宛若琴音。在山顶上远眺马鞍山,不仅思绪万千:这里可能是子期砍柴曾经走过的地方吧?
知音亭坐落于钟子期墓前,墓冢与碑亭位于中轴线上,亭飞檐翘角,青瓦朱柱,呈上锥下柱形。其底径10米,下部由青灰石砖垒砌而成,上部为水泥仿木建筑,亭基铺有青石,青灰歇山式飞檐亭顶立于4根仿木圆柱上,柱础为鼓形,亭上锥部由纯黄土夯筑攒尖。亭檐上鸱鱼俯仰对峙,两对瑞兽头分别观山望水,古朴瓦当上下相扣,兽绞图案簇拥在亭檐四周。
亭中央矗立着高2米、宽1.3米的青石碑,立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上镌刻有“楚隐贤钟子期之墓”,字体篆书;背面为重修碑记,为鄂籍书法家王遐举先生所书,字体凝炼,雄浑遒劲。其残碑现藏于蔡甸区博物馆,隐约可见“楚隐故园古集贤,高山流水意超然。子期已逝誉千载,再度临风再抚弦。光绪十五年□□汉阳知府华□□”等字样。墓冢至亭间墓道长14米、宽1.5米。墓冢与知音碑亭连结成为一个整体的文物景观,形式古朴,气度恢宏,与马鞍山南北天然地貌的凤嘴、凤眼、凤翅、凤尾等景观浑然融合,闪烁着华夏文明和荆楚文化的灿烂光辉。
古钟子期墓何时而建,已不可考。
据史料记载,知音亭大约建于明嘉靖年间,曾任兵部尚书的戴金曾写过一副题为知音亭的对联:“亭载知音佳话,典羞势利小人。”墓冢历经修葺,几经沧桑,屡建屡毁。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汉阳知县华某并立碑,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0年修复。
1984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墓前树立了大理石保护标志。1987年在墓前修建知音亭。1995年,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其墓茔进行了东扩加堆维修,并增建了墓冢至碑亭间墓道。如今武汉市和蔡甸区又将其列入旅游开发总体规划,计划逐步恢复和兴建钟子期故居、陈列室和游览设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