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老街故居

走进“中国最美乡村学校”

发布时间:2008-10-23 08:58:14

七十三年前纪念册揭秘一段珍贵历史

走进“中国最美乡村学校”

写满沧桑的正源学校最早建筑至今仍在使用

走进“中国最美乡村学校”

1935年正源学校全体师生合影(局部)

  9月17日,仓埠古镇的新洲二中校园。新学年开始不久,在临近正午、显示热情威力的秋阳下,几个新入学的高中男生正在篮球场上跳跃、投篮。几米开外的球场一角,静静矗立着这所学校历史最悠久的两层清水红砖楼房。新生们也许不知道,上世纪30年代初,这里就留下了学生们上体育课、奔跑的身影。

  我们手捧摄于1935年、学校建校三周年时的几张珍贵老照片,身着民国服装的学生们面容清晰,当时行政楼启用3年,仍显得挺拔、簇新。

  这里原名“正源学校”,民间曾赞誉她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学校”。

  最早纪念册揭秘历史

  追溯新洲二中历史,应该为1931年徐源泉创办的私立正源学校。因为其特殊的创始背景,这个学校自1938年起几经波折。关于学校初创的史料也非常有限,早期图片更是鲜存于世,学校身世充满神秘。 

  日前,致力于研究武汉老学校历史和文化的民间收藏爱好者陈勇先生,于偶然中辗转得到一本1935年3月出版的《私立正源学校三周年纪念特刊》,其中详细记载了正源学校的筹办经过及演变过程。更为惊奇的是,其中两幅长达一米的大幅照片,以及其他数十幅照片和地图,清晰地再现了该校初创时的风采。

  新洲二中现任校长张平先生仔细翻阅我们手中的纪念册,十分惊喜,声称这是他们学校迄今看到的最早历史记载。正在编撰《新洲二中校史志》的喻秋南老师,拿出手上已经完成正待出版的厚厚一本校史志,说这个纪念册来得太是时候了,他将根据这份历史资料再次修改校史志。    

  最早建筑至今保留

  对照《纪念特刊》中的历史图片,新洲二中的老师们很容易就辨认出照片中老建筑的位置。 

  在正源学校的早期建筑中,西式风格的二层行政兼教学楼最具代表性。今天,这栋1932年1月建成的楼房依然在使用中,与其同一时期建成的一列平房也与76年前一样与它相对而立,当年两栋房子之间的广场,如今绿树成荫。

  纪念册中的长卷照片,摄于1935年,展现的正是以行政楼为主体的正源学校原始建筑全貌,与今天相比,二层楼房除中间钟楼略有改造外,基本保持原貌。原钟楼处仍然保留有“图书馆”几个字的标识,说明历史上这里曾经作过学校的图书馆。这栋西式二层楼房今天已显出破旧,使用功能也由办公楼变成工人居所,不加修饰的历史烙印让它显出沧桑之美。 

  老照片中,当年就在操场边缘的仓埠老城墙今天已经看不见了,而古城垣依旧保留,作为绿化休闲带,成为学校的一道风景。

  最优良环境办理乡村教育

  根据《纪念特刊》中的详细记载,我们弄清了新洲二中在1935年以前的创办历史。

  1931年5月,在国军上将徐源泉的努力下,正源学校筹备委员会在他的家乡仓埠(当年叫仓子埠)成立,徐源泉任董事长。6月,成立由11人组成的校舍建筑委员会。7月,与汉兴昌工厂签订建筑合同,开始勘测校址。决定用仓埠旧巡检衙为校址,收买周边一些田产,完成学校征地事宜。8月,汉兴昌工厂绘图设计并进建筑材料开始施工。由此看出,正源学校创办初期的运作是非常高效的。

  1932年元月,第一批建筑告成,为西式楼房一栋,西式平房一列,及运动场、厨房、厕所等处。学校命名为“培源学校”,首任校长熊祖谟。2月,新生考试,录取小学生180余名。2月18日,学校开始授课。1933年7、8月,校董事会决定开办中学班,并开始招生,首次录取中学生40名。1934年3月,学校改名“私立黄冈正源初级中学校”(简称正源学校)。在鄂东的仓埠小镇,从此有了“正源”这个响亮的校名。

  正源中学筹备期间,徐源泉捐资现洋11万余元,万耀煌等其他校董也纷纷解囊,使得教学资金充足,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及文体活动场所都按较高的标准建设。1935年初,时任湖北省教育厅厅长的程其保,在参观正源学校后说:“这样一座规模宏整、设备完善的学校,建设在这样的乡镇里面,在我们全国的乡镇地方是很不容易看见的。”抗日英雄郝梦龄将军曾为正源中学题词“育才树人”。 

  为保证学校运作经费,徐源泉把他经营的仓汉、仓兴两条轮船送给学校。据记载,学生慕名而来者颇多,除本县学生外,还有武汉、黄陂、红安、麻城等地的学生。在今天的新洲二中,我们看到一份1946年湖北省教育厅对正源中学的视察报告,评价说:“两层西式楼房,两大排饭厅及厨房,平房大小共三排……城外八里湖,放眼广观,胸襟开阔,实为乡村办理高等教育不可易得之最优良环境。”民间赞其“最美乡村学校”。

  本版采写:韩玉晔 陈勇 

  供图:陈勇 张扬

武汉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