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江城购物

汉派服装“收复失地”路漫漫

发布时间:2010-01-18 14:12:47

  【长江网讯】  (武汉晚报)“在武汉各大商场里,满眼都是外来品牌,却鲜见武汉本地品牌。

    据了解,因为“同质化、少特色”,10多年来,武汉商场里的汉派服装品牌消失了50%以上。   

    汉派服装品牌十年消失过半

    记者昨日走访了解到,在国际广场、新世界百货国贸店等商场,基本没有汉派服装身影。在武广、世贸等里,汉派服装只剩下红人、太和、猫人等寥寥几个品牌“充场面”,亚贸、鲁巷广场等商场里,汉派服装的专柜面积,近两年也越变越小。

    “目前经营的汉派服装品牌,还剩七八个,去年又清退了两三个。”本地一家大型商场昨介绍,场内经营汉派品牌一度有30多个,绝大多数现已被淘汰。还有商场介绍,近年每次调整定位、品牌换血,几乎都有汉派服装被清退,十年来,商场里消失了50%以上的汉派品牌。

    武汉服装商会秘书长李群宝介绍,目前,武汉1600多家服装企业,大部分是为他人做嫁衣,搞贴牌加工,做出品牌的只有二三十家,能在武汉各大商场里占据一席之地的更少,其他大部分销往了长江以北地区及省内二三线城市。   

    同质化少特色,道路越走越窄

    据李群宝介绍,在鼎盛时期,汉派服装与京、粤、沪三大流派齐名,在本地市场的占有率,一度达到70%。

    可惜随后几年,汉派服装没能及时提升品牌形象,给人留下了“同质化、少特色”的印象,渐被广东、江浙等地服装赶超。近年随着国际服装大牌接连来汉,汉派服装生存空间更狭小。

    武汉百衣网近日所做“武汉地区服饰品牌榜中榜”调查,入围海选的220个服饰品牌中,汉派服饰仅有10家,过去曾畅销市场的青春、艾丝、菲欧娜等汉派品牌,已踪影难觅。

    一家商场直言,汉派服装缺乏品牌效应,趋同性强,款式、面料、花色各方面,有“克隆”痕迹,难以适应个性消费要求。虽然做工佳、价格实惠,但销售业绩难敌国内外一线品牌。

    汉派服装“收复失地”路漫漫

    武汉一些服装企业已意识到“品牌之痛”,走上重新崛起之路。

    李群宝表示,重振汉派服装,必须设计创新当家,四季均衡发展,敢于走国际化路线,向高端“叫板”。

    目前,红人高薪聘请了20多位法国、韩国的设计“外援”;猫人将研发、营销中心迁到上海;太和、合荣分别在上海、广州设立设计室,力图改变汉派服装“弱于设计”的状况。

    同时,汉派服装大做春夏“文章”。红人营销总监戴宇介绍,如今每年推出两三百款春夏装新品,比前两年多了20-30%。太和常务副总汪中信称,去年春夏款销售同比增长了150%,改变过去只靠冬装一条腿走路的窘境。

    在营销方面也向高端靠拢。红人一年投入1000万元,在武汉、成都、重庆等地机场,设置广告牌;太和一掷上百万元,办一场服装秀。

    不过,服装界人士表示,国内服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汉派服装意欲重塑辉煌,前路漫漫。

责编:程雪姣

武汉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