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民俗文化

“江湖三十六行”之剪纸 一位剪纸艺人从农民到儒商的嬗变

发布时间:2012-11-05 09:19:15

    商丘市著名剪纸艺人朱进远正和同事一起欣赏刚完成的剪纸作品———《商祖风云》。该作品由“相土乘马”、“尊为商祖”等11个故事情节组成,出自《商祖演义》一书。作者用近一个月的时间,采用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手法,通过设计、取样、熏染、剪刻、上色等多道工序,把商祖经商的古老商文化,用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其剪纸作品细腻、精美、质感强,在我省比较罕见。

    本报记者 崔申义 摄  来源:商丘报业网—商丘日报

朱进远与他的剪纸。

  核心提示 

  在农村时,他“不务正业”,田地里荒草都盖了庄稼,他仍然躲在屋子里拿把剪子做“女人的活”,让人戳脊梁骨。剪纸,他不循规蹈矩,不是将中国传统的鞋样子、红双喜、孔雀图剪得惟妙惟肖,而是挖空心思搞“创意”。剪百鸟、剪伟人像、剪中国画,现在又开始剪花木兰从军系列。他是一位农民,有农民的朴素、执著与勤奋,却没有农民小富即安的思想。现在,他的很多包装精美的剪纸已经出口到很多国家,他也已经身价百万。可是,他仍然在苦思冥想着如何将剪纸艺术发扬光大。   

  为学艺,他先后拜了4位师傅 

    朱进远,原名朱家奎。不惑之年的他是虞城县黄冢乡大朱楼村人。朱进远说,他的家人,就连他住的那个村子里,都没有从事绘画的艺人。他对绘画、剪纸等技艺的喜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兴趣。上小学时,在路上、在学校里,他经常拿着个树枝在地上画看到的花鸟虫鱼。说实话,因为没有专业人士的指点,他的绘画仅是那些不成规则的线条,根本称不上艺术。 

  从小学到高中,朱进远对绘画的兴趣一直痴迷不减。他画的本子扔得到处都是,至于在地上用树枝画了多少,更难以计算。随着年龄的增长,朱进远有心地去钻研书本上的插图,他画的一些人物及动物也慢慢地有了些形状。最重要的是,10多年来对绘画的兴趣与练习,使他有了一种独特地对绘画、构图、布局等基本的审美积累,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高中毕业后,朱进远回家务农。 

  一天,大朱楼村里来了一位跑江湖卖艺的师傅。那位师傅有一个绝招,就是经他调过的颜色,在纸上一抹,随之就干了。这个绝招对于其他村民来说,只是看个稀罕,而对于朱进远,可是“众里寻他千百度”。他立即将那位师傅请到家里,然后出钱请求他传授技艺。那位师傅就留下了部分颜料,并教会了朱进远调色的技术。从那以后,朱进远就可以靠“手艺”挣钱了。农村盖房子时房檐下需要一些花里胡哨的人物画以增加喜庆;大姑娘出嫁时,陪嫁的竹帘子上一般要点缀一些彩色的花鸟虫鱼画;谁家的小孩子“吓”住了,为了驱邪,要画个大老虎或打鬼的钟馗在灶台前烧一下……朱进远以前会绘画,但不会搭色,学会搭色后,他的“生意”就好了起来,经常有人请他作画。 

  一年夏天,大朱楼村唱大戏。一位唱戏的人听说朱进远会绘画,还很痴迷,就对朱进远说,他们村的李士进是个“画家”,泥塑、剪纸、绘画,样样都行。朱进远听说后,立即找辆自行车,骑了一二十公里,找到了李士进所在的虞城县站集乡高李楼村。 

  第一次进师傅家的门总不能空着手,朱进远又到集市上买了礼品。见了李士进,朱进远向他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后,就趴在地上连磕3个响头,算行了拜师礼。 

  因为有基础,朱进远学得很快。李士进的绝技———剪纸、泥塑及民俗绘画,他很快就掌握了。 

  出师后,朱进远的“生意”更好了。为附近村里待嫁的姑娘剪饰品,为村民画钟馗、财神爷、灶神爷,为一些烧香拜佛的老年人画千手观音、如来佛祖,为一些小庙宇塑个泥像……这时候,朱进远已经结婚了。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兼顾绘画、泥塑的同时,主攻民间剪纸技艺。剪纸,虽然流 

  传久远,但手艺人一般没有学问,民间的剪纸还囿于红双喜、鞋样子及喜鹊图案,几乎没有新的创意及实践。 

  于是,朱进远将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剪纸上。自己设计图案,然后实践,一个很小的图案,比如一朵玫瑰花,因为没有样子,他就要实践上千遍。而拓宽剪纸领域最大的瓶颈就是绘画,比如,想剪一个孔子像,你首先要将孔子像画下来。画不出好画,何谈剪出好纸? 

  朱进远的绘画,除了上学时学的那些没有“规矩”的素描外,就是李士进师傅教的民俗画,圈子很窄。 

  一次,朱进远清晨赶集。在集市上,他碰到卖画的虞城县民间艺人王继远(又名王子平)。王继远画的山水画、人物写意画一下子吸引住了朱进远。他与王继远聊了一会儿话后,坚持将王继远请到家里,然后请来乡邻作证,在王继远面前跪拜行礼,正式拜王继远为师。 

  拜王继远为师后,朱进远才正式改名叫朱进远。朱进远说,他有两位影响很深的老师,一位叫李士进,一位叫王继远,他各取两位老师名字中的一个字“进”和“远”,改名朱进远,以表示对两位老师的尊重和感谢。为了拓宽自己的艺术道路,他又师从于河南省美协会员———画虎名师张贤礼先生,学习画虎。 

  1994年,朱进远到山西进行一项商贸活动,意外地碰到了山西一位剪纸大师。他第4次拜师,让自己的剪纸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飞跃。 



主创剪纸《清明上河图》。 

    拓新路,他创意了上百个纸样 

  1994年以前,朱进远一直在家剪纸。 

  虽然技艺有了很大提高,但仍然难脱民间零散作业的窠臼。剪纸,怎么样才能走上产业化,让剪纸成为一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文化商品,是朱进远思考最多的问题。1994年,他因生意出差到山西的一个县城。在那儿,他碰到了一位剪纸大师,那位剪纸大师已经成立了一个剪纸公司,对剪纸进行商业包装,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朱进远丢下手中的生 

  意,到人家门外磕头拜师,可人家不相信河南人。朱进远就跟着那位大师,一边展示自己的剪纸水平及创意的纸样,一边苦口婆心地用自己的坦诚改变人家对他的印象。最后,那位大师同意了,但让他出10万元的拜师费。 

  朱进远没有那么多钱,就继续住下来“磨”。最后,那位大师被他的真诚与恒心所打动,当即决定免费收他为徒,并承诺把剪纸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他。 

  在山西的学习,让朱进远的剪纸思维得到了一次质的升华。 

  剪纸在民间流传上千年,但剪纸艺人用的还是那些蜡版。比如,一位农妇家里有一个鞋样子,全村的人做布鞋时都用。剪纸的创新,最主要的是推出精美的纸样。朱进远因为有绘画基础,脑子又灵,就开始钻研纸样的制作。 

  经过努力,朱进远设计了花鸟虫鱼、京剧脸谱、红楼梦十二金钗等上百个纸样。通过这些纸样,做出来的成品 

  剪纸高雅隽永又富含民族文化,产品销往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等发达城市,并远销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 

  朱进远的剪纸《京剧脸谱》在第五届中国剪纸艺术节上荣获银奖;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商丘第四届木兰文化节上,他主创的剪纸《清明上河图》又获得了工艺类作品金奖。 

  因为剪纸,朱进远从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成了现在的民间名艺人;因为剪纸,他从一次次失败中走向成熟,一步步走向成功。 



木兰系列之木兰解甲。

  为家乡,他将创意6套文化系列剪纸 

  第四届木兰文化节前夕,朱进远回到家乡,他为近年来商丘文化事业的迅猛发展而惊叹,并从市委、市政府一系列的文化决策上看到了商丘成为一个文化强市的美好前景。于是,他决定回家乡发展自己的剪纸事业。 

  作为一个文化城市,商丘拥有商文化、火文化、木兰文化、庄子文化、孔祖文化、汉梁文化6大文化资源,但是,在文化产业的开发上,却鲜有什么特色及让外人眼前一亮的文化产品。朱进远瞅准这个空当,提出了建立商丘民间剪纸协会、组建商丘剪纸企业的构想。 

  朱进远说,民间有很多分散的剪纸艺人,将他们集中起来,成立一个剪纸协会。然后,他设计出富含商丘文化特色的纸样,让这些剪纸艺人进行剪刻,做成成品,然后进行精美的包装,从而形成商丘人馈赠外地友人及外地旅游者游览商丘时必买的民间工艺品,进而发扬民间剪纸艺术,做强商丘剪纸产业。为了这个构想,朱进远已经开始进行剪纸创意,他将在两年的时间内,创意、制作成商祖经商系列、花木兰从军系列、庄周梦蝶系列、孔子还乡系列、汉梁文化系列、燧人氏取火系列等6大系列的纸样,每一系列近20幅,包装成精品推向市场。现在,朱进远每天都思索、画草图到凌晨两三点钟,他的花木兰从军系列已经初具雏形。记者问他现在与当初在农村的区别时,朱进远说,在农村时,想着的是剪一张纸能卖几角钱,最后除了成本后能赚几分钱;而现在,想的是如何传承和光大剪纸这门流传千年的民间艺术及如何通过剪纸来表达家乡的丰厚文化并形成文化产业。一门技艺,一个人无论练得有多精,如果没有人文思想与胸怀天下的眼光,他仅能称之为“匠”;而如果他不但具有了专业的技能,并且具有了以传承文化、发扬文化为己任的襟怀,他就可以称之为“师”。朱进远,就是这样一位完成了从民间艺人到传承与发扬民间文化的先行者。
 
     来源: 商丘报业网—京九晚报  作者: 文/晚报首席记者 蒋友胜 图/晚报首席记者 傅青 

商丘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