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戏曲杂耍

以汉命名的汉剧

发布时间:2013-03-01 12:31:22

  武汉一城二剧,男人唱楚(剧),女人唱汉(剧)。

  汉剧有近400年历史了。以汉命名的艺术,如汉绣、汉剧,都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正咱被称为文化遗产的,一般都有这样两重意思:古老,珍贵,濒危。

  汉剧前身称楚调(又叫楚腔、楚曲)。汉调的原始发祥地是湖北襄阳,襄阳居汉水之中,上起汉中,下达汉口,因由汉水流域而发展,故称汉调,亦叫汉剧,得名非源于汉口。

  汉剧声腔以二黄、西皮为主,属于皮黄腔系。汉剧的发生、发展、历经了明清时期的孕育形成期,清中至民国的成熟兴盛期,建国初至“文革”的新生,转折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抢救、保护振兴期。

  汉剧角色分类颇为严谨,共分10大行当,即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汉剧的唱腔,根据本嗓、小嗓、边嗓、闭功等不同的发声,各具特点。西皮,行话叫下把,有正板、快板、摇板、流水板、垛子、滚板、倒板(导板)、马蹄调、反调以及三眼平板、二眼平板、走马平板、一字平板、反调平板。

  汉剧“皮黄”的形成,以襄阳为根据,所以有襄阳腔之称,其后发展到荆沙、随州、武汉,遂形成襄河、荆河、府河、汉河四派。汉河派因政治、经济条件优越发展较快,同时因其靠近长江,地点居中,受外来影响,兼收并蓄,造诣较高,故跃然四派之首,形成汉剧主流。其代表人物以余洪元、吴天保、陈伯华最为知名。

  戏曲的传承,以科班为组织形式,汉剧亦称班,前称楚班,后名汉班,创建于明末清初。班曰徽班,调曰汉调。汉剧在中国戏曲史上催生了京剧的产生。在京剧的形成过程中,楚调(汉剧前身)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徽汉合流是以汉调为主,融合徽、昆、梆等剧精华在北京的地方化。

  汉剧首创西皮二黄板腔体系,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史中,其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国其它地方戏曲剧种,是研究我国戏曲板腔体系、戏曲音乐结构演变的重要史料和创新资源。

  早期汉剧主要演出历史演义及民间故事,剧目近800出,随着一大批老艺术家相继谢世,剧目逐渐失传,有些绝活或技巧也未得到传承,至使现在汉剧日常上演剧目不过100余出。

  (摘自张幼明编著《咵武汉》)

武汉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